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①,恶郑声之乱雅乐也②,恶利囗之覆邦家者。”
 
【注释】
 
①恶(wù):厌恶。紫之夺朱:朱是正色,紫是杂色。当时紫色代替朱色成为诸侯衣服的颜色。
 
②雅乐:正统音乐。
 
【翻译】
 
孔子说:“憎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恶郑国的乐曲淆乱典雅正统的乐曲,憎恶用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
 
【解读】
 
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历史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混乱,君不君,臣不臣,一切非正义的势力都露出了苗头,并逐渐变得强势起来。而正义力量在邪恶的排挤下一直萎缩,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在这里提出“三恶”,即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就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们认识到整个社会已经乱套了,真善美不为人重视,假恶丑占了上风。他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让大家认清社会现实,让人们明辨是非,不要受邪恶势力的侵袭,要扶正祛邪。
 
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所谓间色,就是杂色,是以正色为基色掺杂别的颜色混合而成,杂而不纯。正人君子、正式场合是不能使用间色,否则便显得不庄重、不严肃。这里所说的紫色就是一种间色,是由黑色加赤色形成的,因其色泽艳丽,而被好色之徒用来其取代赤色,孔子把这种行为称为“夺”,意思就是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不合理的。音乐确实具有教化作用,孔子指出雅乐是引人向上的,而像郑声这类靡靡之音只能消磨人的意志。“郑声乱雅乐”,就是说这种靡靡之音扰乱了雅乐催人上进的功能,长期下去,社会风气就会与日剧下。能言善辩并不是什么缺点,但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如果用在国家外交上,捍卫国家利益当然很好,但是如果鼓动唇舌,祸乱人心,甚至扰乱社会秩序,那就犯了大错。孔子对这后一种人,是非常厌恶的。
 
上述三恶,都是在正邪两股势力的较量中邪恶遮蔽了正义。不管在什么时候,以邪代正都不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政治黑暗、社会混乱的表征。以邪代正之所以会得逞,是因为邪恶力量太强大,正义力量太弱小,正不压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力量在它刚刚萌生时都很弱小,是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壮大起来的,这就提醒我们,一旦发现邪恶势力的苗头,就及早将其铲除,防微杜渐。这样一来,邪恶力量永远都没有办法壮大到可以与正义力量抗衡的那一天。如果在我们发现的时候,邪恶势力已经发展得相当强大了,甚至势头已经压过了正义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去硬碰硬,这时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固守正义,不让邪恶势力扩大膨胀,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我们抵制邪恶势力。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医理论。传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正邪两股气。如果正气占上风,压住邪气,我们就表现为健康;反之,如果邪气占上风,人就会生病。因而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扶助培养正气,抑制祛除邪气,从而使疾病减轻并痊愈。扶正与祛邪,手段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应该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与中医理论一样,我们的社会风气也是有正邪两股风气组成的,两种势力无时无刻不在斗争,但不可能势均力敌,总要有一方胜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正气、是非分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扶正祛邪”,让正气尽可能的强大,让邪气没有机会表现出来。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