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为殷王室商纣王的庶兄微子的后裔。按古代宗法世系来推算,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开国君主商汤。所以孔子自叙身世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商汤吊民伐罪,推翻了暴君夏桀的统治,被尊称为圣人。所以历史上传说孔子是圣人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颜徵在的娘家是曲阜大族,她于是携孔子与孟皮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这样富有...
孔子十七岁时,孔母颜徵在去世。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士是最低级的贵族)参加宴会。当时孔子以为自己是已故叔梁纥武士之子,大概也有资格参加,于是就跟着别人走了进去。哪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子道:季家宴请的都是士,谁宴请你呢!孔子只好退了出来。此事使他更加坚定了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
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晋国向闻名于诸侯的乐官师襄学琴。据说,孔子向师襄学琴,学了十来天,翻来覆去只是同一个曲子。师襄对他说: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回答说:曲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还未纯熟。过了一段时日,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能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
孔子由于学业、德行的广博深厚,渐为社会所承认。他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在孔子之前和孔子当时,中国古代封建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权。所谓学在官府,就是说学校为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和权利。孔子为了教育向民间普及,便争取到仲孙大夫和鲁昭公的同意,并得到他们的资助,垒土筑好讲台,收徒授课。因讲台旁边有杏树,...
子路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相传孔子东游到卞,见到子路一身戎装,持剑而立。就上前问他:你这一身装扮是用来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古时的君子,都是仗剑而行的。孔子一贯反对武力恃强,主张仁政德治,希图通过德教来教化天下,因此对子路的习武持剑不以为然。他对子路说: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
孔子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还专门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去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雒邑是春秋时期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存着完备的礼仪典章制度,收藏着天下最丰富的文物典籍,聚集着各方面的人才。孔子十分向往,但从曲阜去雒邑,千里迢迢,所费不赀。恰好鲁国贵族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师事孔子,向孔...
孔子返回鲁国后,继续给学生讲学。鲁国自宣公以后,公室衰微,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军权。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在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上,当权的季氏将鲁昭公祭祖所用的舞队调走了,只剩下两人,而在自己宗庙祭祀上用了天子专用的八佾舞,并在祭祖撤奠的时候还唱了只有天子祭祖时才能用的《雍》歌。...
鲁国陷入内乱后,朝政紊乱,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难,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孔子决定带着学生离开鲁国前往齐国,一行人来到鲁国的边境,只见重峦叠嶂的泰山,横亘在齐鲁之间。那时泰山周围深林茂密,经常有野兽出没,人烟...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入仕逞志,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于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孔子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他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秦国国土狭小,地处偏僻,为什么秦穆公却能称霸诸侯,还当上了盟主?孔子说:...
孔子在齐期间,一天,齐景公正在早朝。一只单足鸟忽然飞落宫殿前,跳来跳去。齐景公很奇怪。问大臣:寡人从未见过只生一足的鸟,众爱卿可有人认识此鸟?说完,眼睛盯住晏婴,希望聪明博识的晏婴能为他解此疑惑。晏婴也不明就里,只好回答:臣实不知。高昭子说:人称孔夫子为博物君子,不妨请教于他。齐景公便派人请来了孔子。...
据《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与弟子一同到鲁桓公庙参观,看到了一种名叫欹器的器皿。它是祭祀时盛酒用的,外形很奇怪,看上去好像随时都会倾覆。 孔子不认识欹器,便向守庙人询问,守庙人回答道:这是君主放在座位右侧(古人常常把珍视的事物放在座位右侧)的器皿,目的是劝诫自己的言行要中正,不偏不倚。 &...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被逐的鲁昭公在晋国的乾侯病死。当时鲁国执政的季平子立昭公的弟弟为国君,即鲁定公。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死了,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相国的职位,即季桓子。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他曾拒绝了十七岁的孔子到季氏家赴宴。三十年后,世卿季氏的权柄操纵在阳虎手中,即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国家命运掌握在家臣之...
孔子从齐国回到了鲁国,当权的季平子的作为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相左的,季氏不请孔子出仕,孔子也无心为官。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家臣阳虎作乱,控制了季氏,掌控了鲁国的权柄。孔子恪守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理念,不接受阳虎的邀请去出仕,而是一心钻研学问,教授弟子。 一位熟知孔子的人曾经问...
孔子从齐国再次返回鲁国,本来是把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希望,寄托在鲁国的统治阶层身上的。然而,此时鲁国的政治形势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原本自大夫出的政权,还在继续下移,已经到了陪臣执国命,即大夫的家臣执政的地步。孔子本来认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时,天下无道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现在却比当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子致力于培养士和君子,即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人才,他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曾提出文质彬彬(外表形貌和思想品质配合恰当),然后君子的主张,认为表里一致才能算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方针是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最基本的...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一是主张学和思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他提倡好学和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事学,向书本学。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
据《说苑权谋》记载,鲁国的公索氏将要去家庙祭祀祖先时,却把为祭祀准备的三牲丢失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就说:公索氏不到三年,必会灭亡!一年之后,公索氏一族果然为他族所灭。弟子中有人想起了孔子曾说过不出三年公索氏就会灭亡的话,就去问孔子:去年公索氏祭祀忘牲,夫子曾断言公索氏不出三年就会灭亡,现在刚过了一年,公索氏...
阳虎事变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出仕。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擢升为小司空。小司空是主管国家最高建筑工程的长官司空的副职。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大司寇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位同卿大夫。孔子在任职期间,对罪大恶极的...
孔子在做了大司寇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斯的委托,摄行相事。上朝听政的第七天,就以乱政的名义诛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们都不明白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子贡忍不住去质问老师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先生刚开始当政,就先把他杀了,应该没有弄错吧。 孔子并没有因为子贡兴师问罪而生气,只是指了指位子,说:&ldquo...
孔子仕鲁,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挨着鲁国的齐国人听说后开始惧怕,唯恐鲁国强大起来会吞并自己。齐景公更是后悔,当年孔子到齐国的时候没有加以重用。于是要求与鲁国国君会盟,表示两国修好之意。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会盟,孔子为鲁国司寇,官居上卿,又知礼,被指定为会盟中鲁国国君的相礼(司仪)。齐国的大夫黎,...
孔子任职期间,办事认真,待人谦逊有礼,和大臣相处都配合默契。不仅在外交上颇有业绩,内政上也把整个鲁国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夹谷会盟后,鲁定公对孔子信任增加。一次,他问孔子:君主应该怎样役使臣子,而臣子又应当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说:君主役使臣子应当合乎礼制,而臣子侍奉君主应当忠心耿耿。孔子这个答案,一方面指...
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后,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三桓明白孔子堕城的目的是强公室,抑三卿,开始对孔子产生敌意,季桓子也不再对孔子言听计从,亦不跟孔子继续合作共事了。这时,孔子的弟子公伯寮到季桓子面前献媚取宠,说孔子和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告诉了孔子,并表示自己可以干掉公伯寮。孔子叹息说:我的仁政理想能够得到推行...
孔子辞去官职后,便率领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历程,前后共经历了十四年的时间。 当孔子一行人离开国都曲阜,走到一个叫屯的地方住宿时,大夫师己前来送行,说:夫子您没有罪过啊。言下之意就是,那您为什么要辞职,甚至离开这个国家呢? 这一次的问题出在掌权者身上,孔子不便细说原由,...
孔子周游列国首先选择的是卫国。由于孔子在鲁国政绩卓著,声名显耀于各国,所以当他与弟子们到达卫国边境一个名叫仪的地方时,受到了当地的边防官,即封人的欢迎。他上门请求谒见孔子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像这样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弟子们便引着他去见了孔子。这位封人亲耳聆听了孔子的言谈...
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南下,准备去陈国,也就是从现在的濮阳到周口去,车驾路过宋国匡城(在今河北长桓县西南)。东周时,秦康公假借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匡地筑城,后来由宋国人管理,改名承匡城。弟子颜刻替孔子赶车,用鞭子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说:我以前跟随阳虎攻打匡邑,就是从这儿破城而入的。 他的话,刚好被路边的匡...
离开匡城后,孔子一行人走了两天,随即经过蒲邑(今河南长垣境内,在匡城北十五里)。蒲邑是卫国的土地,这里有位叫公叔戍的贵族,他是卫国太子蒯聩的心腹,本在朝中任职。卫灵公担心太子的势力坐大,就把他外放到了蒲邑。这时公孙戍正在招兵买马,扩大势力,准备有朝一日配合太子发动政变,夺取君位。此时孔子师徒经过这里,公孙戍怀疑孔子是卫灵公派来探听蒲...
此时,卫国的国政已经被卫灵公夫人南子所把持。南子听说孔子又回到卫国,想利用他的声望抬高自己,便特地派人给孔子传话。来人说:四方各国的君子,凡是想要与我卫国国君结为兄弟的,一定要来见见我们国君夫人,我们国君夫人也希望能见您一面。其话外之音就是:四方来客如果不首先来拜见南子,而欲得国君卫灵公的赏识,是不可能的。南子在当时的名...
当孔子不愿在卫国参政时,晋国执政的赵鞅(即赵简主,又叫赵简子)率兵攻打范氏、中行氏。范氏的家臣佛肸本来担任中牟(晋邑,在今河北邢台、邯郸之间)这个地方的邑宰,便趁此机会在当地反叛了。他以前是孔子的学生,就趁势邀请老师前去帮忙。 这个邀请,又点燃了孔子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希望,便有意动身前往。但子路认为老师去佛肸那...
孔子被桓魋驱逐出宋国后,在去郑国的途中与弟子们失散了,便独自站在外城的东门口等候自己的弟子。由于连日来一直风餐露宿,加上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赶路,孔子外表相当狼狈,远远看去就像是个穷愁落魄、失意潦倒的小老头。 弟子们找不到老师,都十分着急,子贡逢人便打听自己老师的下落。一个郑国人半开玩笑地告诉他:东门那里...
孔子师徒一行,在郑国东门会齐之后,又风尘仆仆历尽艰辛到了陈国。陈是一个小国,相传国君是舜的后代,都城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孔子来到了陈国,寄住在司城贞子家里。 陈湣公当时以上宾之礼迎接孔子入城,对孔子还是相当尊重,经常向孔子请教一些问题。有一天,许多被箭射中的鹰隼落在陈国宫廷前死了,身上被楛木做的箭射穿着,箭...
在孔子六十岁的那年秋天,鲁国掌权的季桓子生了大病。一天,卧床多日的季桓子让人用辇车拉着自己在外面散心。坐在辇车上的季桓子看见远处的鲁都城墙的墙头,想起了当年孔子堕三都的事情,叹了一口气说:以前我们这个国家本来是可以兴盛起来的,就因为我得罪了孔子,使鲁国未能强盛起来。桓子回过头看着跟随着辇车的嗣子季康子说:我不久于人...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十分佩服楚昭王,认为他是一位从谏如流、不迷信鬼神的贤明君主,因此决心到楚国去。而此时,楚昭王也派使臣前来聘请孔子前往辅佐,并要将书社地方七百里封给孔子。孔子从陈国到楚国去,必须经过蔡国。路上到处是逃难的人,晚上孔子一行露宿旷野。走到上蔡时,有一股吴国的游兵袭击了孔子一行,粮食几乎被抢光。接下来的几天,孔子一行忍...
孔子自叶返回蔡国的途中,一行要渡河去负函,但他们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四顾之下,看到长沮和桀溺在不远处并肩耕田。孔子认为二人是隐士,便派子路下车前去向他们询问渡口所在。 子路先走到长沮跟前恭敬地问:老先生,请问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抬头看了子路一眼,又看了看不远处的孔子师徒...
经过陈蔡之厄的风波以后,孔子师徒暂时在负函住下来。叶公是楚国有贤名的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因为他的封地在叶,故人称叶公。叶公对孔子这位来自北方的名人很仰慕,便前往拜访孔子,并向他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近处的百姓都喜悦而拥护你,使远处的人向往前来归附你。 叶公想了想...
孔子失望于楚国之后,弟子多有出仕于卫国的,要求孔子返卫,孔子即率领弟子一行离开了负函,经陈国到了卫国。这时孔子已六十三岁了。到卫以前,卫灵公已死。其孙辄当国。辄的父亲蒯聩在灵公生前,因怨恨灵公夫人南子与人私通,谋诛南子未遂,逃奔宋国,后又转往晋国了。及灵公死后,南子立辄为君,即为卫出公。蒯聩以父在君位应由父继,为此与辄父子争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不义战争。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强邻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国边境的清邑(今山东东阿境内),大获全胜。季康子问冉求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回答说是跟着孔子学会武备和战术的。季康子便派使者以厚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
鲁国操实权的季康子既以厚礼召回了孔子,自然要向孔子谘询政治上的问题。 在为政的政策上,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的坏人,以亲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政为什么要刑杀呢?您要是想行善、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反对对人民施行暴力压制,主张通过施行善政礼教使人心向善。他接着打比方说:君子的道德行为像风一样...
陈恒是齐简公的上卿大夫,其祖先陈完原是陈国贵族,因陈国贵族间内争,害怕祸及己身,便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1年)逃奔齐国,到陈恒时己是第八代了。陈恒治齐,善于收揽人心,他在上面为群臣向君主请求爵禄,在下面则以大斗施于百姓,以致齐人中有这样的民歌:姬乎采芑,归乎田成陈恒,陈完奔齐后,曾改姓田。齐简公很平庸,无所作为。陈恒发动政变时,&ld...
孔子说:政在选臣。鲁哀公请孔子详细讲解。孔子说:自古以来,国家因用贤人而兴盛,因用奸佞而衰亡之事举不胜举。舜有五位贤臣,天下大治。周武王有九个能臣,从而开创姬氏天下。 鲁哀公又问:怎样才能使臣民服膺政令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把他们置于邪恶的人之上,人民就会服气;选用邪恶的人,把他们置于...
鲁国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便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 孔子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原则,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述而不作,即只阐述而不创作。其所持的态度是信而好古,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而以自己喜爱古代文化的热忱来作的。他还曾表白说,不调查、不掌握资...
孔子在结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已经六十八岁了。因为政治上终不得志,晚年便将精力集中在聚徒讲学上,始终未停止教授弟子,寄希望于未来,又培养了一批如子夏、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 据《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向孔子请教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四个人如何。孔子说了四个人的...
孔子晚年归回鲁国后,鲁人尊以国老。开始时,鲁哀公与季康子还经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不怨恨天,不指责统治者,而是致力于整理文献,并继续聚徒授业,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应邀派出不少高足在国内外参政、从政。如颜渊、冉有、闵子骞、子游、曾参、宓不齐、原思、高柴、樊...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孔子七十一岁。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打猎。叔孙氏管车的仆从叫商的捕获一只奇怪的兽,这只兽身子像獐,尾巴像牛,额像狼,四蹄像马,身上有五彩,腹部以下呈黄色,身高一丈二,无人认识,就载了回来。叔孙见此怪兽,以为不吉祥,自己不要,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麒麟是仁兽,含仁怀义...
晚年的孔子,遭遇是不幸的:六十九岁时失去了仅有的一个儿子孔鲤,七十一岁时失去了出类拔萃的弟子颜回,七十二岁时,又失去了子路。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沉浸于悲痛之中。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学习的一生。他自述敏以求之,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他之所以博学,就是一辈子不忘学习,即所谓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慎子逸文》)。他所以能够一生学而不厌,主要就是因为永远谦虚,永不自满。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别人称他为圣人,他自谦...
孔子办事认真,坚持原则。他在原则问题上不盲从上级,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同上级争论,违抗不正确的命令和指示。对下级则宽宏大量,反对居上不宽。用人之所长,不求备于一人,能宽恕别人的小过错。他关心下级,马圈失了火,他下朝回来只问有没有伤到人,不问马。重视民、食,丧、祭。在外交上谘询他国的政事时,态度是温和...
孔子二十岁时,孔鲤出生,鲁昭公派人赐予孔子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对国君的赏赐感到荣幸,因此给儿子取名为孔鲤。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啊。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他问我: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lsq...
孔子对自我的期许极高,因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自幼家境贫困,与寡母相依为命,有着很强的成就动机。在儿时,他玩耍嬉戏的方式,就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常常把祭祀用的俎、豆等礼器按序陈列,然后学着大人祭祀时的礼仪动作。他长大成人后,便以知礼而闻名于世。 孔子自述自己学思进境的历程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hel...
孔子一生着重于探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行事准则,他曾系统地阐明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前者是爱人,后者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要推己及人,做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古代知识分子群像的长篇讽刺小说。小说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态度与追逐,并将矛头指向了黑暗的政治与迂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