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原文】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②!"
 
【注释】
 
①恸(tòng):极度悲哀。

②夫(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翻译】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解读】
 
表达真性情

这章短文的意思很简单:弟子颜回死了,孔子忍不住伤心地放声大哭。其他徒弟看到老师哭得伤心,觉得于礼不合,便提醒孔子不要过于悲痛。孔子回答说:“我哭得太悲痛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最好的弟子颜回死了,自己唯一的接班人没了,儒学传世的希望也因此变得极其渺茫,孔子自然会悲叹并大哭。从文中孔子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内心已经悲不自胜。但他不压抑感情、合理处置身与心的关系之做法,不仅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活,还给予了后人无穷的启发。
 
其实,不矫饰不造作,敢于流露真情的行为和儒家理念并不矛盾。儒学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求个体的言行要绝对符合社会的礼制,目的是调节国家的等级秩序和人际伦理关系。因此,等级与秩序始终是首要标准。而在处理个体的身心方面,则比较灵活。
 
虽然儒家也提倡适度,但面对继承人早逝与学术思想后继无人的问题时,孔子的坦诚、失态与痛哭反而显得合情合理。颜回是他最喜爱,也是最有希望继承衣钵的人,他死了若不痛苦反而显得有些不及。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哭就的确是过了。换言之,从问题轻重不同和表情达意方式差异来看,孔子此时此地的痛哭既至情至性又合乎礼仪。
 
之所以倡导人们勇于表达真性情,是因为这种做法的确有很多好处。最直接的是,顺畅地表达感情,能让自己的快乐或痛苦得以舒解。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终究是感情动物,内心情感终究要表达出来,不然的话就会郁结在心。高兴时表达快乐情绪,可以让自己身心更加愉悦,并感染他人;痛苦时敢于发泄,更有利于身心。
 
敢于表达真性情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都有好处。表达真性情者多直爽坦诚,容易受人信赖,也容易交到知心朋友,受到众人欢迎,因此人际关系较好。表达真性情可使身心愉悦或压力缓解,这样就可以减少因无处发泄不满而产生的破坏行为。社会管理机构也能因此了解基层民众的想法,及时纾解民怨,维护社会稳定。
 
过分压抑感情会使个体身心受损。欢乐时不表达是一种遗憾,痛苦时不表达则会因压力而有损身心。一个人若过分压抑感情,很容易给人虚伪的印象,很难得到知心朋友。如果刻意压制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就会因不良情绪无法发泄而充满破坏欲。如果理智无法制约这种破坏欲,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恶果。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255416517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颜渊是孔子最坚定的追随者,孔子太需要颜渊了。 石头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君子以丧过乎哀 阿菠萝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恸,大哭也。悲伤的事令人心痛,痛也;心痛不已,即是恸,非大哭不可。哭之恸,哭到大哭不止。恸绝,哭到晕倒。 七十二渡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夫子之恸哭,哭颜回之才,哭道统之续,哭儒学之承,这些都有可能。但是,所有融为一体,是哭师徒之情,全然是圣人之仁心。 七十二渡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夫子也是人,白首送黑发,各种意念情感交织,真情流露。儒家讲,未发之中,发而中节。中节在何处?阳明讲,以不伤身为度。夫子万世之师,其情必有意也。 king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天理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你抓住不放的东西,而是一种随着具体条件不断变化的原则,必须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很难预先定下一个规矩。圣人教人放下执,是要人放下一切的执,就是连“放下一切执”的念头都放下。 蒋红燕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弟子颜回离世,孔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一方面极度悲伤,痛失爱徒;以仁为中心的儒学思想失去了一位很好的传承者。内心如此痛苦,外在表现为“哭之恸”;孔子在颜回离世具体事情的言行上,遵守了社会的礼制,这也许在当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吧。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夫子痛哭,是哭颜回之才,还是哭师徒之情呢?应该都有吧。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春,夫子七十一岁,人年纪大了,更容易感知生老病死,更容易伤感,回想起颜回几十年生死与共,痛哭也就好理解了。 知归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孔夫子嬉笑怒骂无非为道。 5000言55569974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匿名游客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儒学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求个体的言行要绝对符合社会的礼制,目的是调节国家的等级秩序和人际伦理关系。因此,等级与秩序始终是首要标准。而在处理个体的身心方面,则比较灵活。~处理个人与心灵的关系,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儒家的礼限是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并不包括人与心。 每天都做白日梦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颜回是病死的吗 每天都做白日梦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儒家提倡适度,但是孔子对颜回的死更有另一层巨大的悲伤,所以痛哭也有可原了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意诚才是最关键的,不能只看表面形式制度。礼仪只是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罢了,不能本末倒置 5000言55569974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可惜现在的人啊,高兴的时候却面无表情,难过的时候也扑克脸,有时候面对一个人,明明内心极度厌恶,却要满脸堆笑。大家都说这是喜怒不形于色,认为这是老成、世故。。私以为,这样真TM的累,活得像条狗一样,世俗价值观却把这当成政治正确,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如果孔子真的感到伤心,那是人之常情,真没必要压抑自己,换位思考下,如果我们的至亲好友离去,我们也会悲痛欲绝,情到深处,难免不能自已,恸哭怀念,在不严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爱怎么宣泄自己的情绪都是自己的事,还管什么礼不礼的,难不成我还要梳妆打扮、仪容整理一下才能伤心难过? 伍老师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学生,孔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为谁呀?这时候还讲礼法岂不迂腐。 阳光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老师为学生的离去哭得呼天抢地,悲恸欲绝,个人认为确实不合礼仪。 心丶晴 评论 颜渊死,子哭之恸,:说出来的痛,那就不再算是痛。我觉得任何痛苦放在心里比说出来更好。痛苦才能促进我们成长,痛苦才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快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有苦才有乐。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