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②。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通达。
 
②下人:下于人,即对人谦逊。
 
【翻译】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解读】
 
不可沽名钓誉

这一章是孔子对子张的教导,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好名声固然重要,但“名声”只是实际行动的附属品。如果一个人真的有道德,他获得了名誉,接受了奖赏,那我们说这是实至名归;如果他没有道德,只有名声,那这名声就是徒有虚名,追求虚名就会有损美德。但遗憾的是,历史上真正靠美德流芳后世的相当稀少,而追名逐利的假仁假义之徒比比皆是。
 
汉代的士子进入仕途主要是通过地方官举荐,举孝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按当时规定,要想被举荐为孝廉,必须德行高妙,志洁清白。为了进入仕途,许多士子矫饰自己的行为,沽名钓誉,以求被推举为孝廉。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自己已经被推举为孝廉,但是家中两个弟弟还没有声名。为了使他们获得美名,许武和两个弟弟谋划了一番。许武召来全族的人,把家产分成了三份,自己拿的那份都又多又好,而两个弟弟所得的家产既少又差。但两个弟弟并没有为分配不公与兄长争执,族里和乡里的人都对两个弟弟的谦让交口称赞。事情传到了地方官那里,两个弟弟被举荐为孝廉。过了一段日子,许武又召集族里的人说:“现在我的产业和分家时相比,增加了三倍多。但我爱护兄弟,不愿独取,现将我所有的家产全部分给我的两个弟弟。”这样一来,许武名声大振,还被推荐到了中央,任长乐少府。
 
许武兄弟三人做尽表面文章,也博取到了声名,可谓“闻”矣。但是,兄弟三人本质上却是欺世盗名,德行欠佳。虽然成功地走上了从政的道路,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成为人们的笑料,名污青史几千年,备受后人耻笑。
 
人生在世,无不渴望青史留名。所以,所有的君子都强调立名、重视名声;仁人志士,特别是洁身自好之人,都非常看重名声。在儒家学说里,还把名声看做一个人立世处身的根本,自然对名声的要求非常严格。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重视名声的真实写照,可见名声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追逐好名声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谎话连篇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你能欺骗一个人,但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你能骗得一时,但绝对骗不了一世。无数钓名沽誉之辈,可能会名噪一时,但绝不会千古流芳。

面对沽名钓誉的行为,雍正皇帝的做法非常好。他要求为官清廉,但也反对某些官员假作清廉沽名钓誉。为此,他说过:“取所当取不伤乎廉,用所当用不涉乎滥。固不可竣削以困民,亦不必矫激以沽誉。”如果能够抛却沽名钓誉的念头,按照基本的道德标准做人做事,即便不求名,名也会来到你身边的;否则,即便你真求得了名,也只是一种虚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千江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虑以下人是接着察言观色说的,不是单纯的拉出来另外一个道理。在考察言语、观察颜色后,如何从一个谦卑者的角度做出回应就是虑以下人。 千江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达”字三条里最难理解的是“虑以下人”。这个达,是达财、达于天道的意思。子夏曰“富贵在天”,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把财富、名誉的获得交给老天,自己努力变得谦卑,处于人之下,慢慢积累知识实力,就会越来越通达。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天道重德,人道重功名!呵呵 阿菠萝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夫达也者,通达天命且成就事功,内圣而外王也,立德又立功也。夫闻也者,位高而权重,但假仁假义,还自以为是。这种人也是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的。 水浊而久清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何哉,尔所谓达者?应该在这里有断句的
管理员回复: 已纠错 那一瞬的温柔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很好奇,这个子张怎么把达和闻怎么混为一谈的?通达和名望怎么混淆的呢? 那一瞬的温柔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这里的“达”是不是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一个意思? 一笑而过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许武那个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如果是,难道他们会告诉别人自己的筹划?那么就是别人编排的这个所谓的阴谋。如果只是故事,那么拿来做例证也应该说明是故事而非真实人物事件。否则太不严谨。 蓄能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闻”表面上看是被人家听到,但实际上还是有主动努力造成被听到的动机和手段的,因此以“传名”为目的,不是真正的修行!还是一种功利思维!这是西方式的“名人效应”。“达”字面上看是传达,是主动的行为,但这个主动是德行被传颂的主动而不是传播方面的造势那种主动!这是一种以修行自我为出发点和目的,而自然形成的“声名远扬”效果!这是中国式的“君子效应”! 轶想天开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从外人看,闻与达其实不好区分。我猜孔子之所以刻意区别闻达,其目的是提醒弟子要小心,不要只做表面功夫,即本句上面的解读。 轶想天开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察言而观色,是检查自己的言和色吧?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表里如一,质直好义,其必达也。 君子莲—茗钧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达重的是由内而外,闻重的是外不重内。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居之不疑就是道貌岸然,享受着名声的快感而不觉得羞耻。夫子说的察言观色,就是看是否言为心声,如果动容貌正颜色但是其言不让,那必是伪君子无疑,真君子是质直而好义的,是言为心声的,是言行一致的。后世王阳明将其总结为“致良知而知行合一”。 回回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名可名,非常名,君子厚其质而薄其名 2041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名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名与实相符者(达人),一类为名与实不相符者(闻人)。为可怕的一类,不是那些行偏恶之事,却故意装出一副正义模样的闻人;而是那些行偏恶之事,又以仁义的嘴脸示人,且从内心里坚信自己是行仁义之事者,所谓“居之不疑”。这类人往往能毫不心虚、气势如牛地讲歪理,能把自己的歪理,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自此拒绝向贤者学习,拒绝自我反省。 spiky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居,平素。 静儿乐淘淘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许武兄弟的故事,在三言二拍里,是一个正能量的故事呢。 南有乔木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人们常常以假作真,舍本逐末。 山有木呀木有枝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达者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佛心道骨。闻者徒求虚名,不务实质,皮里阳秋。 寧遠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孔子提倡仁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对自己是质直好义,对别人是察言观色,所以内心是仁,外表可以多种多样的 青花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本章,孔子对“知行”采取了“分别”的态度,结果造成了一个逻辑错误。“色取仁而行违”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是不可能的。 匿名游客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许武教弟什么时候成千古污名了? 瞻安 评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是质直而好义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