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①,群而不党。”
【注释】
①矜(jīn):庄重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解读】
群而不党
这里提到的“矜而不争”,意思是说,与人相处要庄重谦和,处处忍让,不要争强好胜。关于“群而不党”,必须搞清“党”的意思。这里的党,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带有政治性的党派,而是具有更宽泛意义的因共同利益而结成的团体、派系等。所以,“群而不党”是说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要合群,但不搞小团体,不去拉帮结派。
在人类社会中,因为不同的关系,人们总会结成各种各样的集体或小圈子。有些圈子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共同语言,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叫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不是拉帮结派。这种小团体的存在是良性的,有时还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有一些团体属于拉帮结派的性质。这种小团体是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结成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利益,因而对有着不同利益的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打击,手段非常恶劣。这种帮派很多,比如社会上盗窃团伙、黑帮,组织内的小帮派等,他们的存在,不论是对社会还是组织都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个区域或组织内,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派别,他们的利益必然是有冲突的。这样一来,就会产生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与组织秩序,要不了多久,这个组织就可能会被这种内讧拖垮。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存在着党争,他们的斗争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其中,以唐末的“牛李党争”最为有名。“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其成员大多是庶族,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其成员大多是士族,门第显赫,依靠父祖的恩荫进入官场。从表面看,牛党和李党之间的斗争似乎是庶族与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的政见也多有分歧,分歧的焦点主要几种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选拔官僚。牛党多通过科举进身,因而主张科举取士;李党多恩荫进身,因而主张恩荫入仕。二是对藩镇采取何种态度。李党主战,主张对那些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以武力镇压,巩固唐朝的统治地位;牛党与之相反,主张迁就忍让。
除了政见的分歧,两党之争还卷入很深的个人恩怨。牛党的牛僧孺、李宗闵评论时政,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遭到贬斥。而李吉甫恰恰是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的父亲,因此,牛党认为这是李党打击本派措施。自此,双方结下了梁子,牛党一直在寻求时机,排挤打击李党。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了宰相,就想尽办法把李德裕从朝廷中排挤出去,把他贬为四川节度使。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期间,工作做得很好,接受了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维州,本应受到朝廷嘉奖。但是牛僧孺却不以为然,还强迫李德裕把吐蕃降将和收复的城池还给了吐蕃。这使得牛党和李党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唐武宗时,李德裕做了宰相,动用权势,把牛党的代表人物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去了。唐宣宗即位后,牛党成员白敏中做了宰相,牛党又被纷纷启用,李党成员则遭到了全面的肃清。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被放逐到遥远的崖州,最终忧郁而死。
这场党争起于政见不合,后来演变为恩怨纠葛和意气之争,凡是牛党赞同的,不论是否合理,李党一概反对,反之亦然。而且,李党一旦上台,不管牛党人物是否优秀称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贬斥,牛党也是如此。这场斗争,到最后没有一点正当性,完全成了邪恶权争和斗气,大大加深了唐朝末期的统治危机。事实上,唐朝的最终覆灭,党争是重要原因。
历史事实带给我们很深的教训,组织的发展靠的是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拉帮结派只能削弱整个组织的力量,阻碍组织的进步与发展,因而,拉帮结派的行为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