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翻译】
 
孔子说:“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解读】

后世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就源于孔子的这一句名言,表述了孔子注重后天教育的思想,这也是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南佳祺淳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人本性非善非恶,而是后天因为环境影响所以有差异 草务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惟本章言及性字,且从未言人性本善,只说最初人性是相近的 寒蛩不住鸣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人之初,性相近”感觉也是人生而平等的基础。突然想到以前生物老师谈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利弊。如果人类的基因可以编辑,那富人的孩子生来完美,穷人的孩子生来残缺,那人类生而平等的基础被打破,人类将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平等,若干年以后将会产生生殖隔离,变成不同的物种。所以“性相近”大概也是我们学习和努力的动力之一吧 阿菠萝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性,先天;习,后天?性,命;习,运?性,天道、良知、秉性、欲望;习,器物、德行、习性、行为?(德行,德之行也;习性,习于性也。)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在论语中为学习之意,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等。人性,比如傲慢、嫉妒、贪婪、愤怒、懒惰、好吃、好色、同情、怜悯、欢喜,哀伤、厌恶、热情、豪迈等,本就是一种属性,只要是个人,生下来就大差不差,夫子的历史贡献就是将其分出了善恶,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化,发扬善,抑制恶,使人与人之间差别凸显。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习性相差很远 Wuyan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性体真空,没有善恶,由性所现的假象,亦无善恶可言。人身就是假相,在不为善或恶时,不能说善身或恶身。由人身表现的一种行为,或利人或害人,始能说为善或恶。这些行为不是相,而是业用,相远的“习”就是业用,善恶只是就业用言。比较赞同这种解释。 圣剑士的荣耀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人的天性是相同的,而每个人又有点不同。 曾經滄海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化石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是“性相近,习相远”,前后不是一个“性”,不能混淆,三字经是后人所做,编到一起的,这个要弄清。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心内如碧海,心外如琉璃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儒释道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 bobby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三字经原来出自这 以为孔子借用三字经呢 Jobs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曾见过一种解释,觉得更贴切。当然不评论原文解释对与错。原文可这么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彼时远近非现翻译的远近,可认为是困难和简单,而相字自甲骨文来看就是事物表象而总结的结果,如此来看,夫子应在教育学生说:由自己心性去观察事物得出结论是比较简单的,而通过实践去总结出事物真理是比较困难的。夫子强调的还是实践出真知,鼓励学生多实践,不要太主观臆断,这和通篇《论语》的某些观点相呼应。 队长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人性全世界一样,因为天生的,人类基因里的东西,也是佛教说的,七情六欲,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后天的环境,形成独特的习惯,风俗,语言。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性相近也,:即 文化有好坏 并且决定一切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