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原文】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
 
①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浅,季氏的家。当时公山弗扰伙同阳货在费邑背叛季氏。畔:通“叛”。

②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③之之: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翻译】
 
公山弗扰在费邑叛反,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往。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那召我去的人,岂会让我白去一趟吗?如果有任用我的人,我就会使周朝的政德在东方复兴。”
 
【解读】
 
政教推行的环境

公山弗扰和阳货都是季氏家臣,想搞叛乱。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都想拉拢一些有影响的人物,一是壮大实力,一是装点门面。当时,孔子既有经世治国之才,个人修养也非同一般,因此声望很高。因此,阳货和公山弗扰就想把孔子拉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孔子是个讲原则的人,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阳货在召孔子的时候,孔子表面答应,但并没有如约赴任。本章说的是公山弗扰召请孔子时的情景。
 
对阳货的召请,孔子承诺出仕,但是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拒绝。孔子不是不想出仕,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要想实现,只有出仕、不出仕。英雄就没有武之地。我们知道,孔子有强烈的入世精神,想做官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在公山氏召请他的时候,这种迫切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还直接表达了自己“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愿望。这两次召请,尤其是后者,从表面上看来,孔子虽然不赞成陪臣执国命的荒唐行为,但他仍希望有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似乎有屈就的意思。但是事实是,两次召请孔子都没有应征出仕。有人便依此得出孔子是个言行不一的人,或者是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看法是不理性的。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原则性。
 
“天下无道”,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但是也要看清周遭的环境,不是满腔正义就可以改变整个大环境的。
 
很多人觉得,要想有所作为,当然要先做官,做了官,手中有了权力,就可以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造福一方百姓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陪臣专权,他们不会允许一个正人君子存在的。他们僭越礼制,犯上作乱,需要的根本不是什么推行政教的人。君子行大道,他们这些靠违背大道获得权力的小人还有容身之处吗?所以,他们只需要两种人,一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一种是同流合污者。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要为他们谋求利益。在黑洞洞的烟囱中走一遭,不蹭上点烟灰的人恐怕没有。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身清白,恐怕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与世隔绝,倒不必非要隐居,只要与这个社会不发生联系就可以了。
 
孔子没有出仕就是看清了社会大环境,高楼将倾未倾,但倾倒局势已定,这时就没有必要站出来去撑。一个是你撑不住,另一个是在你费劲撑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在拆。孔子推行政教的理想是好的,但是他也看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政教不是费劲就能推行开的。因而,他压制了自己的迫切愿望,明智地选择了不出仕。如果他选择了出仕,不过会沦为无道社会的牺牲品,退而讲学却使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道纪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夫子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陈恒弑杀齐简公后,夫子请求鲁哀公出兵讨逆。现在是公山弗扰叛乱,夫子怎么可能去叛乱者那里? 夫子无非是发发牢骚罢了,子路还当了真 碧螺春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啧啧啧,要是汪精卫召,夫子去不去南京当官呀 5000言555490494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召我的人,我岂能只是让他徒召我一趟而已,我必让他晓以大义,晓以君臣之礼(免于兵戈,安邦定国)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用我的人,(他就会知道我的志向)我必定要复周之德,施惠天下) 阿菠萝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其为东周,不太可能。盖因“君子不器”也。孔子上几句还在“恨恨”地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也许是孔子无法外王的主要原因。 径直.离开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即使礼乐崩坏,夫子依然壮志不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勇也。 king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夫召我者而岂徒哉?”意思是说:我哪里只是因为被召(而欲往)?(我是因为东周,才欲往的。)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据史记记载,这件事情发生在夫子五十岁的时候,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夫子急于出仕的心情溢于言表,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豪情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夫召我者,而岂徒哉?”是“召我的人岂不就白跑一趟了吗?”能不能不要脑补成“岂能让我白跑一趟?” 小六同志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迫切想出仕,希望有个平台来施展推行他的“以礼治国”――“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太想有用武之地了,但是,最终却未应邀出仕,还是孔子坚持了原则,因为他看不过“陪臣而执国命”的鐕越篡权的行为 幸福小土豆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论语》后五篇,有些地方是否符合史实值得研究。一会“孔子”一会“子”。 希子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失了语境,很难讨论是与非。 大可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我倒认为,公山不狃“叛”的是季氏,而非鲁国。 而公山不狃要成事,必定要与鲁侯联合,孔子觉得这是一个解决三桓问题的办法也有可能。 队长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中国人的话,说了不一定是真的。 付修平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此章应结合时事、时势和常识去理解。时事是阳虎和公山及叔孙辄蓄谋叛乱,欲立叔孙辄为君或壮大叔孙一方的势力。时势是阳虎把控季氏,公山主宰费地。举事之前当然要作好充分准备。所以前有阳虎劝说,后有公山召孔。也就是说,召孔是在叛乱之前。此说如果是,则“夫召我者岂徒哉?”应理解为:难道让召我的人认为我徒有虚名吗?...... 可口可乐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我猜想夫子是想去教化和规劝他们,让他们放弃背叛的行动。 林中人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其实在左传里,孔子不仅没有帮助造反,还帮助命人打败了造反的人,后代学者大多认为这段文字不可信,所以也没啥可分析的其实 匿名游客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解读是个打圆场的好地方。 风痴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看不出礼治有何威力,能力缆狂澜,在军事斗争中获取胜利,孔子哪里来的自信?是被迫切做官的愿望,冲昏了头脑了吧。儒家是强烈厌恶毛泽东领导人民闹革命,特别是革当官的命。 飘零尘世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你这章的解读显然和第一章阳货想让孔子做官时的观点不一样。首先你说阳货和公山弗扰是一起叛变的那为啥阳货找孔子,孔子没去.公山弗扰找孔子孔子就去呢。在他们那个一个手底下做事环境不都是一样的吗? 一轮古月照天心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 匿名游客 评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断章取义 何必费劲 历史的细节怎么可能尽知 历史的脉络再掩盖也终有大白的一天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