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翻译】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
 
士人立身之大节

《子张》篇记述的是孔子弟子之言,虽然没有一句话是通过孔子之口说出的,但无一不是对孔子思想的转述与发扬光大。开篇第一段文字是子张所言,谈论的是士人立身的大节问题,也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子张在此章将着眼点落在“士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书人身上,但其所言“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四点,并不仅仅局限于读书人,而是所有追求个人完善、有求仁之心的人都应该依照着去做的。
 
“见危致命”是说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孔子虽然主张“见危授命”、“仁者有勇”,但并不提倡毫无原则地以身涉险。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比如近代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无不如此。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子张的勇气,看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人愿意担当,或者没有人有勇气担当,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见得思义”是儒家学问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需要搞清“得”的含义。不论是权力、财富、美色或者是名声,这些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都可以视为得。见得思义,就是说获得这些一定要合情合理,强调个人欲望的满足不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人为了得到某件东西,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这种行为很有可能损害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强调见得思义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毕竟,在名利、权色面前,能保持冷静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的确不多,而能经得起名利权色考验的人,无疑值得敬重。
 
“祭思敬,丧思哀”,都是从礼上说的。儒家对礼的看法是,礼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发自内心。不管是祭祀还是居丧,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守礼,而不仅仅是讲求仪式。这些礼仪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它们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秩序,一种信仰。我们知道古礼是很繁冗的,祭祀礼法也不例外,写下来恐怕就有厚厚一大本,如此复杂,要想不出错,真的很难。如果内心不诚敬,就容易出错,就算不出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形式上做得好罢了。心里真的诚敬,就不容易出错,就算出了错,也不是有意为之,神灵也不会在意。丧礼当然也非常繁复,有很多讲究,但所有的礼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哀戚之情,如果内心没有什么哀恸,礼做得再好也显得假惺惺的。更有些人没有哀戚之情,还故意将丧礼办得奢靡豪华,违背了丧礼的本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461177337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见危致命,可以理解为:在国家、民族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企业、家族和家庭困难时能够主动担当作为,个体生命遇到危险时能够见义勇为。 阿菠萝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江湖术士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当我们在罗织借口理由为自己获得利益而开解自己内心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良知自觉受之有愧。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孔夫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下学而上达,更在于教授三千弟子,将星星之火,延绵传递成燎原之势。“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十八子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很喜欢子张的观点,没有那么教条 匿名游客 评论 子张曰:“士见危致:见危致命,而不用思,表达准确,符合实际,救人时往往是不假思索,是出自心底的善念,故用致不用思。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