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也:表疑问的语气词。
 
②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来就称商朝为“殷”。因:因袭,沿袭。
 
【翻译】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礼制现在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殷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解读】
 
历史损益法

热衷政治的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预知未来,孔子告诉了他一个秘诀,那就是损益预测法。孔子认为,认真考察历史,就能从中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推演出未知的东西。历史上各朝代的政策虽然在变,只是在前代政策上有所损益,总有一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并且,其核心的思想也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能够透过表象,看清社会政治的本质,就能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断。
 
在这里,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商代的礼法大多是沿袭夏朝的,其增减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考证而得知。周朝实行的礼法是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制度形式上的增减,也能通过考证而得知。由此可以推断,天道礼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但其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是那个朝代当政,规律都是一样。按这个规律预测后世,即便是百代以后的事情,我们照样可以看得清楚。这个预知后世的方法,便是损益预知法,用较为现代的话说,就是遵循历史规律,预测未来。
 
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后来的历史确实能证明这一点。比如,汉承秦制,继承秦朝的一整套政治管理制度,包括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上的郡县制度,只是把秦朝严刑苛法和使民无度,改变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而已,这样的扬弃,有变有不变,也就是有所“损益”,保留核心的、合理的制度,改革弊政,创造了西汉盛世。我们再往后观察,不难发现,唐朝全面继承隋朝制度,所变者只是统治者本身更为克制,治国更为爱惜民力。同样,宋朝对唐朝制度有继承也有变革,所变者是为了解决唐朝军阀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弊端。明朝对宋朝制度、清朝对明朝制度,都是略加“损益”,而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的郡县制度、文化上大一统制度、外儒内法的治政制度,几乎都没有变动。同样,我们仔细观察从清末到民国,再由民国到现在,同样能够找到其间“损益”,并依照规律,去预测未来的政治走势。
 
另外,孔子的这种态度,含有一定的弘道意味。在孔子眼中,创制礼仪制度之人对文明的发展虽然有着突破性贡献,但是文明本身也离不开连续性的传承、累积和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国情,对礼制进行适当的增减,就是在弘扬为政之道,也是对前朝文明的继承。在他看来,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在每朝每代都有所增删,既不全面继承,也不全面废除,只要礼制的核心内容不变,就能预见出未来社会的运转模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295980626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此处的“因”是什么意思? 阿菠萝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礼之背后,一以贯之,故虽百世,可知也。这个一,乃仁乃义乃道乃德。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言水王注:子张问的可能是陈国十代之后会怎么样,夫子为尊者讳,以礼喻之。相当于说,只要核心的东西不变,枝枝叶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所增减,无碍大局。我不觉得这句话中有恢复周礼的意思,孔夫子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源于周礼,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周礼,他取了周礼中“和为贵”的气质,加入了诗经中“思无邪”的气质,又加入了韶乐中“尽善尽美”的气质,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政治社会道德价值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孔夫子布衣出生,传世千年,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皆折中于他,可谓至圣。周礼的“和为贵”是建立在宗亲故旧的情义基础上的,孔夫子将“和为贵”建立在了“文行忠信”和“慎终追远”上,以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秩序,所以孔夫子特别重视丧祭,特别强调孝慈。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一种直接坦率的活泼气质,它的底色是“思无邪”的,其出发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利人利己思维,甚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社会主义奉献思维。最后演绎归纳为韶乐的尽善尽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美之世。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这篇的翻译可能不对啊,“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不是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其中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而是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制,不过因地制宜增减了一些东西,本质还是没变的,殷礼的应用情况与运作结果,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5000言2195903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我在 头条 每天都会写学论语心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起谈论学习.   搜索   今日缠话    就能找到我 ·w·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虽然过去两千多年,社会上各种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学生依然以《论语》启蒙,教导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精神纲领。为政者“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以求百姓“敬、忠、劝”。不过,由于应试教育,直到成人以后,我才意识到我根本没有理解这些大道理,我只是把这些当成了纸面上的要点,考试的得分点罢了。现在细细品味,才觉出其中有太多可受用一生的智慧。 寻梦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我们国家的现有制度又是继承那个朝代??? 每天都做白日梦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那么执着恢复周礼是不是显的有点矛盾? 队长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历史都是会重复上演,人性没有变。 匿名游客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能知道多远的历史,就能知道多远的未来。万变不离其宗,总有规律可循! 高尼玛 评论 子张问:“十世可知: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律法或者礼是由这个时期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如果能够透过表象,看清社会政治的本质,就能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断。”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所谓本质和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就算我们知道了这些,也只是对于本质的探讨,并不是对于未来时代的律法和礼进行描述。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