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适卫
孔子周游列国首先选择的是卫国。由于孔子在鲁国政绩卓著,声名显耀于各国,所以当他与弟子们到达卫国边境一个名叫“仪”的地方时,受到了当地的边防官,即“封人”的欢迎。他上门请求谒见孔子时,对孔子的弟子们说:“像这样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弟子们便引着他去见了孔子。这位封人亲耳聆听了孔子的言谈,亲眼目睹了孔子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仪容和态度,当即心悦诚服。当他辞别孔子出来以后,由衷地对孔子的弟子们感叹道:“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做而发愁呢!天下无道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先导,来号令天下、革新政治了。”可见,孔子在当时就已经享有极高的声望,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者众多,这位“仪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只是与孔子见了一面,交谈了一番,便认定孔子是上天派来号令天下的圣人,对孔子十分敬佩。
 
孔子与弟子们离开仪地后,便向着卫都进发了。在行进途中,他们一面观察沿途的风俗民情,一面谈论起治国安民的问题。以民为本,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因此,他一开始便注意到卫国拥有众多人口,并对此赞赏不已。替孔子赶车的弟子冉求便请教他:“人口多了,又该如何治理呢?”
 
孔子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富之。”意思是说,想办法让人民富足起来。冉求又追问:“人民已经富足之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还是两个字:“教之。”意思是说,广泛开展教育,让人民学习文化,使他们摆脱愚昧,依照礼来行事,有廉耻之心,在文明之路上昂首前进。孔子所说的“教之”,对象是广大群众,这无疑是普及全民教育,也是他“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具体化和广泛化。当时“学在官府”,民间没有学校。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冲破了传统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与弟子们到了卫国国都帝丘(今河南滑县)之后,寄居在子路的亲戚颜浊邹家中。子路的妻妹夫弥子瑕,当时正是卫灵公面前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他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颇为自负地对子路说:“孔子要是住在我家,早就当上卫国的卿大夫了。”
 
子路自然把这句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完,只是波澜不惊地说了一句:“听从命运的安排吧。”因为孔子讨厌弥子瑕这个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不屑跟他结交。当时,卫国有位名叫王孙贾的大夫,是卫灵公的宠臣,他对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本意指屋子的西南角,古代以西南为尊,所以供奉在那个方位的奥神,地位要高于灶神,也就是俗称的“灶王爷”。灶神虽然地位卑贱,但却负责监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人类的“顶头上司”。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灶王爷反而成了祭祀之主。王孙贾这段话表面上是在向孔子请教祭祀对象,实际上却是暗示孔子前去依附他。对此,孔子回敬了一句:“并非如此,如果得罪了上天,那就连祷告的地方都没有了。”自助者,天助之,如果言行不合天理,那么无论敬拜什么神祇都不济事。
 
孔子在卫国一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施展政治才干,心中难免抑郁,便以击磬作为消遣。
 
有一次,恰好有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他可能是一位隐士,从磬声中约略窥知了孔子的心事,便评价道:“听击磬的声音,这个人好像有心事。”
 
但接着他又批评说:“这击磬的声音真是太粗陋了,好像在说,没人了解我,我怀才不遇啊!既然没人了解自己的才干,那就独善其身算了。这就像我们平时趟水过河一样,水深时,就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过河;水浅时,就撩起衣襟、挽起裤管直接趟过去。”言外之意即是说,既然现在的社会如此黑暗污浊,如果你要是觉得还有点希望,那就尽己所能地为改善现状尽一点力;若是觉得它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了,索性就两眼一闭,权当看不见,马虎地生活下去吧。怎么样都好,何必让自己过得这么抑郁呢?
 
弟子们在门外听见后,把这些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慨叹地说:“如果真能做到这样,我也就没什么可为难的了。”他明白此人的用意和生活态度,也知道他态度坚决,自己是不可能说服他的。其实孔子在卫国虽然处境尴尬,不被重用,但他始终抱着拯救天下的热情,坚持着自己一贯的主张。他的苦衷无法得到这些隐居哲人的理解,然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就在于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精神。
 
经颜浊邹、蘧伯玉等人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甫见面便问孔子:“你在鲁国的官俸是多少?”孔子回答说:“官俸是六万小斗。”卫国也照样给了粟米六万小斗。于是孔子师徒便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卫灵公好战,热衷于扩张,故向孔子请教军队的排兵布阵之法。孔子回答说:“关于宗庙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听说过一些;至于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却从没有学习过。”因为卫灵公一直穷兵黩武,要想改善卫国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策的着眼点,变战争政策为施行仁政。《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另一则小故事,说是卫灵公第二天在与孔子谈话的时候,看到空中有一只大雁飞过,立刻专注地仰头看天,神色明显心不在焉。与人交谈,注视对方是最基本的礼貌,卫灵公这一态度摆明了不尊重孔子,完全没把他放在眼里,这让孔子感到非常失望。
 
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
 
孔子动身离开卫都时,对弟子们说出了对卫国政治的观感:“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这句话其实隐含了两层意思:一,鲁国当年是周公的封地,卫国则是康叔的封地,周公和康叔本是兄弟,两国的政治情况也有些类似;二,孔子所处的时代,两国比起当初建国时那是江河日下,鲁国是君不君、臣不臣,卫国除此之外,还兼有父不父、子不子,现状的相似度惊人。
上一篇:周游列国
下一篇:匡城遭围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