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弟子三千
孔子晚年归回鲁国后,鲁人尊以“国老”。开始时,鲁哀公与季康子还经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不怨恨天,不指责统治者,而是致力于整理文献,并继续聚徒授业,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应邀派出不少高足在国内外参政、从政。如颜渊、冉有、闵子骞、子游、曾参、宓不齐、原思、高柴、樊须、公西赤、巫马期、孔蔑、子贱等,皆先后从政于鲁国的都邑;参政从政于国外的还有:子路在卫,曾参在齐、楚、晋,子贡在齐、晋、越,佛肸在晋。他们都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实践了老师的政治教导。 
 
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与殷、周统治阶级主要为贵族阶级办学的方针大不相同。孔子所收的弟子知名的,除了孟懿子、南宫敬叔来自贵族家庭外,绝大部份来自贫贱人家及少数所谓“自由民”。而得意门生中,颜渊是住在陋巷的穷苦子弟;曾参,母亲以纺织为业,自己曾种地耘瓜;子路,曾穷得主食草籽,“为亲负米”;子张原是“鲁之鄙人”;闵子骞,父亲出外时还得给父亲拉车子;原宪,家住穷巷,穿戴破旧;公冶长,是被人疑为盗窃而拘囚监狱,受过冤刑的青年;至于比较富裕的子贡,也不过是个属于“自由民”的商人。
 
孔子招收学生的手续很简单,只要携带一束干肉(束脩),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就可以了。孔子弟子号称三千,是指孔子一生中教授学生的总数,这些学生大都出身寒微。收教这些贫贱人家的子弟的目的,正如他的弟子子夏所说的,是“学而优则仕”,让这些贫贱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学习文化知识、六艺技艺,将来为官行政,实行他的“仁”道政治主张。
 
孔子在晚年还对以往教学中用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删订,使之成为定型的教本。他以“文、行、忠、信”来分科。“文”是文化,“行”是道德修养,“忠”是尽己为人,“信”是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这四种内容,都是普通百姓所喜爱的。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普通人家的年轻子弟。这就把殷周以来专为贵族开办的各种礼仪的“儒术”,改造成为经世济民的“儒学”,孔子自己也就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山祖”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创设较大规模私学的伟大教育家。
上一篇:聚徒授业
下一篇:西狩获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