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①不宿肉:从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着过夜。
 
【翻译】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解读】

此章说明孔子不吃三日后的肉,一定要吃新鲜的。

以上几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处处坚持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而且表现在日常衣着和饮食方面。他在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不相同,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礼制。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凡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他都不吃,这是重生的表现。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958901184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祭祀典礼,不要用隔夜肉。祭肉摆祭不要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祭肉,(所祭先祖神灵)也不(会)能吃了。〞 5000言633824373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孔子对祭祀的物品的重视,其实就是慎终追远,通过严格礼仪,来净化自己心意,达成跟先人的时空交流。 阿菠萝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祭于公、不宿肉,敬鬼神也;祭肉不出三日,善待自己也。 吃羽毛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参加祭祀必须立即准备祭肉,选择合适的时间宰杀猪羊,参加祭祀之后,把祭肉吃了(发挥完效果),不要吃过夜的祭肉(可能坏了),绝不吃三天后的祭肉(绝对坏了) 祝你发财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前面说祭肉当天食不隔夜,后面说祭肉三天两夜内可食过后就不食,岂不矛盾。(祭于公,不宿肉)个人理解应该是祭祀典礼,不要用隔夜宰杀的牲畜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分到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这句话就是描述当时的情况,没有褒贬态度的 溪碎的心情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孔子对自己是真的好,对自己仁爱才会对他人施以仁爱 队长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新鲜的肉,还能保存三天啊,古人厉害。 队长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都是很日常的礼仪 狂神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以上几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处处坚持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而且表现在日常衣着和饮食方面。他在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不相同,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礼制。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凡是有害于健康的食物他都不吃,这是重生的表现。 搂宝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学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蓑烟雨历人间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如果每人都像老夫子您,穷人还怎么活。您只适合上层社会不适合普通百姓 阳光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有钱人家任性。祭肉如果用腊肉,百姓放一个月再吃都毫不在乎,还3日,迂腐! Sprout 评论 祭于公,不宿肉。祭:听不懂。。。。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