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②,徙义③,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④”
 
【注释】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惑:迷惑,不分是非。
 
②主忠信:以忠厚诚实为主。
 
③徙义:向义靠扰。徙,迁移。

④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见《诗.小雅.我行其野》。这两句诗引在这里,颇觉费解。有人认为是错简。今按朱熹《四书集注》中解释译出。
 
【翻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解读】
 
不要感情用事

孔子在这里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所谓“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换句话说,崇德就是要指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孔子认为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要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忠”是忠厚诚实,对人对事以事实为主,不加歪曲。“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徙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做合情合理的事情。
 
孔子所谈论的两个问题,重要的是第二个,就是“辨惑”。“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有人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评价,但是经验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其本身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别人,在做出评价时通常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
 
人有七情,自然有好恶之情。当这种好恶之情渗透到对真理的认识中时,就会产生偏见。情近则信任,情疏则怀疑,这恐怕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或亲或疏的感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事物或他人的评价,使之流于浅薄或偏颇。一个人如果和我们关系非常亲近,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就是做错了,也会为他找出各种理由推卸责任;但是如果与我们没有什么亲密关系,反而有些过节,那么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对,就算做得不错,你也会故意“鸡蛋里挑骨头”。这就是感情用事的表现。一个人按自己的好恶或亲疏行事,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产生的不良影响都是巨大的。
 
古往今来,败在感情用事上的人数不胜数。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但是褒姒生性不苟言笑。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不顾后果地在烽火台上点燃了三百里烽火。各路诸侯看见烽火都带着兵马赶到京城勤王。但是到了京城,一个敌人都没有发现,王宫中又是奏乐,又是歌舞,各路诸侯莫名其妙。周幽王这才宣布说:“没有什么敌人,你们回去吧。”各路诸侯知道上了大王的当,都愤怒地带兵回去了。见此情形,褒姒被逗乐了。周幽王很高兴,此后又如法炮制了好几场。终于有一天,西戎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命人点起烽火,可是诸侯们上了几次当,都以为周幽王还是在耍把戏,就没有采取措施。西戎军队很快就攻占了京城,周幽王被杀了。周幽王宠爱褒姒早已超过了“爱之欲其生”的境界,仅仅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就不惜玩弄国家政权,他的教训是惨痛的。
 
而历史上忠臣遭戕害,无不因为受到了统治者或掌权者的疏远与忌恨。比如投江而死的屈原,比如惨死风波亭的岳飞……当权者不看事实真相,听信一面之词,就对这些忠诚产生了恨意,然后看他做什么都不对,直到找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掉才算解恨。枉杀忠臣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奸臣当道,祸乱政权,国将不国。
 
当一个人能够将对他人、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之外时,不以好恶论断,那他就可以成为明哲之人了。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中衣带钩,这种生死之仇自是不共戴天,但是当他认识到管仲的能力与才华后,他放下了心里的仇恨,重用管仲,自己也在其辅佐下终成一代霸主。魏徵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岂能不恨他?然而李世民登基后不计前嫌,重用魏徵,君臣合力才有“贞观之治”的盛世。
 
现代社会,一些领导者很喜欢某个下属,就一步步为他创造条件,把他一点点提拔上来。等到有一天觉得他不合自己的意了,就会再想办法压制他,先是将其打入冷宫,接着就找茬将他辞退了事。这是两种矛盾的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就要求头脑清楚,不要受感情的蒙蔽,虽然不能说做到绝对的客观,但是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尽量不夹杂个人感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落难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个人土解:夫子前半段讲如何做君子,后半段对应讲如何不做小人(去惑)。小人随利逐流,没有道义原则。有求于人时恭敬,无利用价值时人走茶凉,更有损害自身利益时咬牙切齿,但人还是那人,只是小人的心念多变(为惑)。故,最后两句是否可为,对他人的态度不能只凭是否富贵(表面),又或只凭和自己意见不同。 千江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如果不诚心求得财富的话,那么就会见异思迁。) 道纪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一朝之忿 忘其身 以及其亲 非惑与?子张和樊迟问到同样的问题,孔子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做了阐述 5000言412893889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说真诚的心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变异。比如说,娶了正妻,又纳了妾,虽然对妻妾都是真心的,但是这叫多心,富是多的意思。而异是变心的意思,就是对妻子变心了。用在辨惑上是一个道理,你要他生就一心一意要他生,别多心别变心,这就是不迷惑。 5000言317302228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读不通,没必要牵强解释。孔老二生活的时代,汉语还远远没有完备,很多书籍并没有统一的版本,经过后代学阀的谬传歪解穿凿也大有可能。 阳光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拿现在的话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再多的事情只要以仁德之心去对待就好,认识不同真是表露了自己的修行不一样罢了。 阿菠萝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惑,囿于一己之私谓之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行尽江南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诚:确实,诚然;富:富有,这里指表象上的德行富有,看上去很富有的样子;亦:同样;祗:zhī,恭敬,庄严;异:异心,指内心的不同。该句出自《诗.小雅.我行其野》,一位弃妇的内心看法,她最后这一句的可理解为:实在不能仅凭表面上富有去看人,(看上去)同样君子貌其内心也是不同的。孔子引用这一句,解释了“辨惑”不能看人表象,而应探究其内心是否真正践行“徙义”。 悟真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遵守崇尚道德并解除疑惑。孔子说:坚持忠诚笃信,以义随行,这样便可以遵守并崇尚道德而提高修养。对于道德仁义,如果喜爱或于己有益时就希望它体现为用;而当厌恶或于己不利时就希望它消逝废弃。于是,当用之欲其生,当害之欲其死,(“执德不弘,通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不就是疑惑吗。因此,是否崇德尚义,“诚然不以是否富贵为缘由。也只因各人内心是否‘忠信’而不同”。是曰"为仁由己"。 七十二渡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我试着解读一下,大家看看。孔子正面回答了如何崇德,但是没有正面回答如何辨惑,而是举了一个例子。你抛弃了一个人,即使不是因为富贵而有异心,别人也会这么去诟病你。因为你的行为表现的让人很疑惑,原来爱的时候希望她生,现在厌恶了,有希望他死,不是因为富贵,还能因为什么?即使真的不是因为富贵,别人也会强加到你头上。所以,疑惑是你自己带来的。要怎样才能才能不让人对你有疑惑呢?回到上个问题,还是要“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不修养自己,别人就会对你有疑惑,别人的疑惑就会反作用于你,让你疑惑别人为什么会误解你。如此一来,纠缠不清,也就无法辨惑了。 七十二渡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我想这段话,不参照当时的语境,很难弄清孔子的真实意思。后人,只能凭各自经历和积累,找寻一个自己的答案。 吃羽毛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辨惑:为什么不能明辨是非,因为疑惑使你混乱,无论是对你有恩有仇,都要认清他人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什么样子,不因恩而包庇,不因仇而加恶/畏而惧怕(泛爱众)。崇德:慎始慎终,不负于道,自己行道时,不使他人因自己行道而难堪,使自己行道不负于他人(是亲,是疏…) king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主:“坚持”的意思。富:“丰富”,“多”的意思。“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说:诚是不能用多寡来衡量的。诚就是“坚持忠信”,如果不能坚持忠信,便与诚一分钱关系也没有。 心安勿忘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忠信诚实不是以富贵来衡量,互相恭敬就不会想法不同了。 阿清大人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因为“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所以“诚不以富,亦祇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本资料摘自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章节 恩~还好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富怎么讲?最后一句我理解的不一样,实在不是因为好处才去爱恨,只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有了变化或者是只是因为现实变化?或者说实在不是因为感情不丰富,只是因为变化?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徙义,向义靠拢吧 君子莲—茗钧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罕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不惑应该就是知者,智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个人理解是主要针对一些学习习惯和观点之类的。之前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其实就是厌恶这种习惯。这个有点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似,知道是好的时候,就要发扬光大,知道是坏的时候,就要去掉。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读论语还是晚了,早读十年,不至于走这么多弯路啊。惑,对自己而言就是迷糊,事情想不明白,但说得言之凿凿、做得果断利落;对外人而言就是看不懂,今天说一套,明天说一套,没有一贯性。惑之根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内心私欲,不能够克己,不以礼节之,定力不够,爱之生欲得,诚不以富,恶之死欲舍,亦只以异。怎么解惑呢?主忠信,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闻义而徙,不善而改,崇德复礼。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亦祗以异,应该是亦祇以异,下面没有点 东航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非常喜欢这个网站的解读,功德无量!福荫千秋!中国的伟大复兴,看到了曙光!感恩的心! 千石先森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不是因为我现实中认识的ta改变了,而是因为我心里的那个ta改变了 2041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化石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后面引用诗经的不是错简,诗经说的是男子变心,也是在说明私欲之心,与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是一个意思。都是在说那个善变的妄心,这都是远离了本体之心,随境而转的。 明月朦胧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看待人和事物客观,能独立思考判断就不会迷惑。当然孔子不是让你当机器人,情感问题可以抒发和引导,但是不能作为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比如孔子曾说管仲气量小,但是不妨碍孔子欣赏他对百姓的贡献。是日哭,则不歌:孔子这是教导我们要能抒发和引导情绪,不要影响了以后的正常生活,更不要感情用事。 杜北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向义靠“扰”,拢 叶神电子商务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现在社会出现的事务太多,人心太浮躁。很难有人真正会停下来修心。虽说古代的学说有很多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但是都是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就上这篇说的,不要用个人感情去评判事务,但是现在社会能有几个人做到,至少我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包括我。 匿名游客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爱之深恨之切,是天下攵母对子女的一贯态度,不必为惑。 青花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对“主忠信(德)”和“不忠信(惑)”的解释,非常深刻。 金科水能量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价值观不坚定就会迷惑,这是对自己所学的学说的信念不够。 无糖巧克力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原文中的主忠信写错了,写成了王忠信,建议改正 半颗幸运星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艾玛真香 pe酱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酱说的好!!! 心光 评论 子张问崇德、辨惑,:“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爱喻取,恶喻舍,取舍不明谓之惑,明历抉择谓之慧。此表惑不在外而在内,若欲断惑修慧,徒徒向外寻驰,此真惑矣!“诚不以富”,非由之外,“亦祗以异”,盖由汝心。是故君子求学以修身为本,但当诚心正意,直行下去,即为修德,亦为修慧!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