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原文】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①,失人②;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③。知者不失人④,亦不失言。”
 
【注释】
 
①与言:与他谈论。言,谈论。
 
②失人:错失人才。
 
③失言:说错话。

④知:通“智",明智,聪明。
 
【翻译】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解读】
 
看清对象再说话

孔子在这里谈了个具体的问题,就是如何说话。他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失人”,一个是“失言”。孔子认为,应该给某人说的话,却没有给他说,就是对不起这个人,是失人;而不该给某人说的话,却给他说了,这是看错了听话对象,是失言。不论是失人还是失言,都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看清说话的对象。
 
该说话时不说就会失人,有时后果会很严重。南齐萧子良是齐武帝萧赜之次子,贤良多才。当时,他的哥哥萧长懋为太子。齐武帝崇尚节俭,痛恨奢侈腐化,可是太子萧长懋却性喜奢丽,所居宫殿皆雕饰精美,亭台楼阁极尽华丽。又喜欢设计制造珍奇之物,曾用孔雀毛做衣裘,镶金饰玉,光彩夺目。萧子良与太子关系很好,对太子所为心知肚明,但没有告诉父皇。后来,有人把太子行迹报告齐武帝,齐武帝非常生气,怒责太子,并迁怒萧子良。太子死后,萧子良本是众望所归的嗣君人选,但齐武帝因其失人而放弃,最终把皇位传给皇太孙萧昭业,萧子良最后郁郁而终。
 
该说话时就说,才能不失人。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翻修洛阳乾元殿。当时,一个叫张玄素的官员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秦始皇修阿房宫,秦朝灭亡了;楚灵王修章华台,楚国也灭亡了;隋炀帝修乾元殿,隋朝灭亡了。这是历史教训啊!现在,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还要大兴土木,您不学习明君的优点,却继承了昏君的缺点。这样看来,陛下连隋炀帝都不如啊!”满朝文武都为张玄素捏了一把汗。唐太宗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十分欣赏他的勇气,下令召见他。在朝堂之上,唐太宗问道:“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和夏桀、商纣比,我怎么样呢?”大家都知道,夏桀和商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昏君。张玄素不卑不亢地答道:“如果您真的翻修乾元殿,那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唐太宗被他一心为社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打动了,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接纳了他的谏言,又赏给他500匹绢。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大臣不在少数,但是像张玄素这样能够成功进谏,并得以名垂青史的幸运儿非常少。很多情况下,这些人没有遇到明君,却仍然坚持直谏,其下场是被杀或遭贬。比如关龙逄进谏被夏桀所杀,比干进谏被纣王剖心,韩愈反对迎佛骨被贬……他们都是犯了失言的错。没有看清说话的对象,而落得如此下场。
 
在现代社会中,说话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不仅要看场合、看时机,也要看对象。上面所阐述的固然是对上级说话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人的交谈,即便是很亲近的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你有两个朋友,一个性格开朗,胸襟开阔,一个小肚鸡肠,好斤斤计较。他们两个在同一件事上都做得不对,你作为朋友,按理说是有责任纠正他们的行为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情况并不一样。对第一个人而言,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他心里不会产生不快,还会很感激你,你这就是不失人。对第二个人你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他很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生气,这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失言。
 
在社会中生存,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一定要认清与你交往的对象,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不仅会失人,还会失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633824373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说话的时机、技巧、对象把握,是一辈子的修行。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这句话表面讲怎么说话,实则讲的是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修身。孔夫子把失人和失言作为磨刀石,启发听话者修习仁智,以仁为镜,以智观人,以人正己。事上磨练,人中修行。 阿菠萝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失言,是说错还是说漏?抑或是说了白说? king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该说的,必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才是“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谓的“狂者的胸次”;否则就是“乡愿”,是“德之贼”。 人需生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比如关龙逄进谏被夏桀所杀,比干进谏被纣王剖心,韩愈反对迎佛骨被贬……他们都是犯了失言的错。没有看清说话的对象,而落得如此下场"他们失败吗?他们都是诚心之人,不知道结果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已,求仁得仁。若为名留青史,那是落了下成了。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充分了解说话对象才能判断该不该说,怎么说,要不然说了也白说,还惹得不愉快。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具体所指已不可考,从论语的气质来揣度,我认为前半句是指忠告劝慰,似乎也有举贤任能之意,后半句是指非礼勿言,似乎也有泄密之意。像史鱼这种刚直之人,如不能察言而观色,一味质直而好义,怕是不得其死然,朋友当忠告而善道之,不然就失人了;像蘧伯玉这种文质彬彬的君子,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君王当及时召见,量才录用,不然也失人了。至于失言,或问禘之说,不知也,这是非礼勿言;卫灵公问阵,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也算是非礼勿言吧,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冉子退朝,晏,曰有政,其事也,这是口风紧不泄密,怕挨叼;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不知道算不算冉有季路泄密呢。知者不惑,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情况该说什么、什么情况不该说什么,也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对什么人不该说什么话,无可无不可,义之与比。子贡是这方面的高手,臧武仲也是,具备这个能力极不容易,保守而言,我辈还是讷于言、修己以敬吧,言忠信,言之得无讱乎?行笃敬,敬而无失。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小编,看清对象再说话,我认为浅了,我认为更应该是看清形势再说话 君子莲—茗钧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夫子没有说明可与言之什么,不可与言之什么。利用辩证来看,可与言和不可与言对周围环境和人物角色都有相关。这个就和夫子谈止和进一样,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衡量,却告诉你怎么做。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之。谈到这里,又不得说王阳明了,心会告诉你一切,到底是言还是不言,到底是进还是止。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那么高的层次,只要内省无疚就差不多了吧。 豪情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许多人读《论语》都是从“独立金句”的角度来理解的,而我一直认为《论语》中没有单独金句。这段话就是针对卫灵公的,就是《卫灵公篇》第一段的那件事:卫灵公不与孔子“问仁”却与孔子“问阵”,完全对应上述言论。 king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言”是从自己的口中说出的,如果后者指“自己的言”有失,那前者便是指“自己的人”有失。所以,“失人”应指自己不被他人接受,甚至得罪他人、惹恼他人。 圣保罗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原则。中国人的文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事都得考虑的周全些,用今天的理解来看,可与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谈话对象开朗豁达,可以同他谈很多事,另一种是谈话的内容具有普适性。同理,不可与言,也是分为这两种。所以,想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很难的事。所以,大家按照尽量不与言的原则往往效果更好些。“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不是圆滑世故的表现,而是自我保护的处世真经! Jacky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说与不说很是纠结呢?但用王阳明的东西来讲就不存在了。以宇宙的意志为中心,对大方向大局观有好处的我们就说就做,反之我们就不说不做。 队长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江南子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失人,会不会有另外一种解读,失掉了自己的人格。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道家说一说就错,儒家说不说也错,做人真难,做男人更难,做成功男人难上加难。 木瓜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注释①应是言,写成口了
管理员回复: 谢谢指出,已纠正。 心光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哎...我经常失言 晚熟青年 评论 子曰:“可与言而不:讲得好,重点在于认清对方的性格!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