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言
首页
图书
搜索
公众号:5000言
手机扫码访问本页
公众号:5000言
登录 注册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全文
简介
思想
孔子
目录
视频
人物
名句
书评
儒学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当前位置:
主页
论语
季氏篇
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翻译】
孔子说:“见到善的行为,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见不善的行为,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语。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解读】
行善修德重在自觉
孔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态度非常重要。具体说来,主动修德与被动进步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真正认识到了修德的重要性,发自内心地渴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因而行善修德非常自觉。后者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修德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可以分辨清楚,却不能自觉修德向善。另一种情况是,修德者并没有从思想高度认识到修德的重要意义,他之所以选择修德,是因为通过修德可以更容易获得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满足,比如获得官位,赢得尊重。比如在古代,“以德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仕途径,这导致了大量非自愿修德者的出现。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功利性目的,比如沽名钓誉,比如做官敛财。这种意义上的修德就是被动的,不是为修德而修德,虽然也确实做了行善修德的事,但其动机不纯,并不值得提倡。
在这里,孔子列举了两类不同的修德之道,这两种方法都旨在修德,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境界高低之别。前一种方法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看见别人做好事、善事,生怕落后,也跟着抢着去做;而遇见别人作恶,就像惧怕烫手的滚水一样,躲得远远的。能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孔子对这种人的评价很一般,只是说“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言下之意,这种人德行很平常。之所以如此评价,孔子主要是从自觉的角度出发考虑的。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报纸、电视或网络,会报道一些比较感人或者值得同情的事迹,比如某人生活困难,或者某人身患奇病等。这种事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捐钱捐物,甚至免费医疗都会送上门来。对这种事,很少会有人去想一下,为什么事情报道出来了,才有人做“善事”,没报道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并主动伸出援手呢?其实,这就是因为很多人在行善修德上缺乏自觉性,见有人做了,觉得是件好事,进而觉得自己也应该参与一下,仅此而已。
第二种方法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孔子提倡积极入世,只有在“邦无道”的时候才主张归隐。这里所说的隐居就是指在社会昏暗,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选择出世,但出世不是愤世嫉俗的表现,而是为了“求其志”。我们知道,出世就是“不求显达”,当然也无法“求显达”了,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修德”,这才是真正的自觉。“行义”就是做该做的事,不管这事是不是有人做,只要是合理的、符合道义的,就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与上面所说的“见善而后行”相比,自觉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行义”的目的是为了“达其道”,而不是其他功利性的目的。可惜的是,有如此自觉性的人并不多,因而孔子发出了“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的感叹。
孔子意在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告诉我们,行善修德重在自觉。不仅要自觉,还要去掉一切功利性目的,为修德而修德。
上一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下一篇: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20
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
共
20
条评论
最新
最早
加载中...
20楼
落难
有不同理解斗胆陈述。此文前半段应是贬义。原文:我见闻有许多跟风的人,见到行善就跟着做,见到行恶就躲开;但真正有志向而低调行仁义的人,还未见到。通俗讲,前半段就像在讽刺蹭热度的网红,指责见到老人摔倒(当街家暴)漠视装瞎的路人。敢问,善事从者易,但还需有第一位出手的人啊!躲开的那些恶事,如有人出手,是否也是一件符合道义的善事呢。
2024-11-26
上海
点赞
0
回复
19楼
5000言317302228
孔子被舍多次,却不藏一次。未用不辍行。
2024-05-27
江苏
点赞
0
回复
18楼
鸿冀
前半段讲用之则行,后半段讲舍之则藏。相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则要更难。比如孔子自己,卫灵公给以利禄,但是不施行他的主张,他不苟且,马上就走。“陈蔡之困”,孔子问弟子,是我的道不行吗?为什么我们会落到如此境地?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无比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局促了! 从这两个故事来说,这不正是孔子内心的真实写照吗?不迁就、不迎合、不苟且。只是孔子天命所在,没办法真的就隐,以至被世人各种叽讽。也正因如此,才有孔子的感叹:难道懂我的只有老天吗?
2024-04-17
北京
点赞
1
回复
17楼
5000言437070320
孔夫子再告诉我们,要从善如流,远离不善。独处的时候不忘志向,
做事的时候要顺乎其义。
2023-12-21
河北
点赞
0
回复
16楼
5000言301599003
怎么感觉解读像在写申论呢
2023-07-09
安徽
点赞
0
回复
查看更多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其毕生的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整理的医学著作,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站共十八卷,收入动物、植物、矿石等各类药物1200种,易行的附方两千余条。
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登录5000言
账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未注册过5000言的手机号, 我们将自动帮你注册账号
登录5000言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