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原文】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②。”
 
【注释】
 
①陈亢(gāng):姓陈,名亢,字子禽。伯鱼:姓孔,名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②远(yuàn):不接近,不亲昵。
 
【翻译】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一人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后就学《礼》。我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儿子。

【解读】

“诗”和“礼”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目,他对自己的独生子孔鲤的教育也是从此入手。这是孔子以身作则,“诗礼传家”。

【名家品论语

诗意的境界象征着已发展了内在方向感的青年人所具有的热切和激动,用专门的术语来表示这种承诺就叫作“立志”。“立志”按其字面的意思就是“建立自己的志向”,必须要有一个存在的决断,不仅是作为开端而且也是作为持续不断实践的保证,在儒家的文献中这看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孔子坚决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严格说来,除非一个青年人自觉地去履道,否则就没有一个教师能强迫他去追求道。由于完全意识到特别是在青年人中“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所以孔子建议以学诗来引导人们协调他们的基本感情。他认为古典传统中的“诗”除了其他一些作用外,还“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孔子进一步指出,如仔细研读诗,不仅可以学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而且还能学到有关自然现象诸如鸟兽草木等知识(《论语·阳货》)。反之,若不学诗就会“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这样他就是简直不能向自我修养实现的方向迈出步履。学诗标志着履道的第一步,且是关键性的一步。
 
——杜维明《一阳复来》
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