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翻译】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读】
 
大节不亏,小节不拘

儒家重视个人修养,但并不苛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体现了其原则性与权变性相结合的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别人达到完美,不仅不现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以什么为参照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子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行的标准,那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强调要看大原则,只要大原则上没什么出格的地方,基本上这个人就应该得到肯定。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观念,这不是说细节不重要,毕竟多数小节对大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大德一旦出问题,整个道德体系可能就站不住脚了。当然,如果在注重大德的情况下,把小节也照顾到,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无法兼顾大德与小节,那只好选择不拘小节,维护大德。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是神仙,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纵使是圣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凡事都要有所取舍。在对待取舍问题上,要抓大放小,万万不能因小失大。《孟子·离娄上》中记录了孟子和淳于髡的一段对话,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互递物品时,不能有肌肤之亲,这是符合礼法规定的。但是,如果嫂子掉到河里去了,我该不该伸手救援呢?要是伸手去拉,肯定会有肌肤之亲,这违背了礼法,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不去救,嫂子溺死了,我又成了见死不救的小人,同样要受到谴责。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孟子接下来就给他讲了一番道理,其实说的就是取舍问题,与子夏所说的小德大德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孟子说:“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礼法确实是这样规定的,但是要看是什么情况。就像你刚才说的嫂子溺水,这个时候就不能拘泥于礼法而漠然视之,那种做法是没有人性的,简直如禽兽一般。”按照当时的观念,“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礼,也是一种德,救人于水火也是一种德,但是这两者放在一起是有矛盾的,你坚持了一个就必然违背了另一个,这时就要有所取舍。伸手还是不伸手,这里有一个权衡,是救人重要,还是维护个人小德重要?人命大过天,自然是救人一命更重要,这成全的是大德。
 
这个标准用在对他人的评价上,就是不能因为个人德行上一点小过失就否定一个人,只要这点小节对他人、对社会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只要他在大德上不出格,这个人就是值得肯定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一般介绍苏武时,都说他身上体现了民族气节,这当然毋庸置疑。当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忠于汉室,誓死不降,被匈奴发配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但是,有人说苏武在匈奴期间曾取胡妇为妻,还生了一个儿子,这有损于美德。在现在看来,娶个外国老婆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当时,这种行为却很难被人们接受。真正的有气节,应该像伯夷叔齐一样饿死也“不食周粟”,苏武不仅吃匈奴的,喝匈奴的,还娶了匈奴女子,生了个儿子,这太让人不可接受了。但是,历史在评价苏武的时候,就妥当地用上了子夏的这句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他在为国效忠方面并没有什么错误,而娶胡妇生子可以算他个人生活上的瑕疵,不足以妨碍大节,因而,苏武依然是我们的心目中英雄,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与气节。
 
由此可见,不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评价他人,都要从大处着眼,不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毛病,也不犯因小节而否认别人大德的毛病。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鸿冀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这句话,或是子夏对”君子贞而不谅“落在自己身上的理解和解读。所以古圣贤,都不立言。因为每个人的解读不同,同一句话,解读出来千人千面。也恰恰反证了一件事: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仲尼。 5000言961398772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大德不会不在乎闲暇之余,所谓事无巨细也。小德即不德之谦虚之行为,自然有出入……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行大义不拘小节!不愧是孔子爷爷的徒弟,差的不是一个等级的! 5000言221165663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子夏篇,不读可也。 七十二渡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这段话很有意思。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表面上是说大德和小德。实际说两个问题,第一,对别人来说,表明一种客观的评价态度,功过善恶一分为二。第二,对自己来说,表明一种为实现正道而迫不得已的一种权变。所以这个小德出入可也,要有正道作为目的,要有迫不得已作为条件,绝不是无条件的对自己放松要求。 阿菠萝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私德有损,大德不亏?大节不亏,小节不拘?没有所谓的私德小德和小节,哪来的大德大节?小德出入,不德而已矣,怎么就可也?小德出入,乃人之常态,从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包容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不应该成为人之追求。而从修身的角度考虑,小德出入即是过,过则勿惮改。所以严格点说,德和仁义一样,都不应该有大小之分。 时代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子夏讲的也是人性中的一点,大错不能犯,小错可以原谅,无伤大雅,原则不能碰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自我内心也要清楚,给自己一个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可的界限,知善知恶是良知。 时代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子夏讲的也是人性中的一点,大错不能犯,小错可以原谅,无伤大雅,原则不能碰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自我内心也要清楚,给自己一个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可的界限,知善知恶是良知。 径直.离开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成于大事,不拘小节。小节无关众,则无伤大雅;小节伤他人,则善使安之。 江湖术士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这段话是评价别人的,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自己如果稍有放松,就成为文过饰非了,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了,王阳明更是严厉的指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我认为,其一,这句话主要是评价他人的,不是给自己文过饰非的,其二,我们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情才可以被原谅,一定是万不得已了。其三,在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放纵自己,比如撒谎,撒谎没有1次,只有0次和无数次,(万不得已的撒谎,比如别人要死了,可以撒谎让他安心),一旦开了口子,渐渐就习惯成自然了,别高估了自控能力。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把自己圈进认知茧房,自缚手足,画地为牢,岂不是愚蠢么?夫子下学而上达,不怨天,不尤人,无可无不可,只有当我们把为人处世的原则收敛得足够抽象、足够精炼、足够简洁后,才能够豁然开朗,昂首阔步信心满怀地畅行于人生之路。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无德行之人临事而乱,不知何为大德小德,无法分辨,不学习之故也。 seiyssagitario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不逾闲,就是不逾越为人的基本准则。大节不可逾闲,是要保持个人操守。小节就可以灵活应对。如君子远疱厨,这就是可为不可为之事。为之,无害于本心;不为之,亦无不可。学儒切记钻牛角尖,要外圆内方。 井稻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从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其实大致意思一脉贯通,你不能把它的话按各种歧义矛盾去理解。何谓大德不逾,闲。可以理解为不方向不变,不会反复修改为之。小德可以出入,这里出入,没有不得己,又没有频繁程度,只是依据环境时机开门关门,这就是有所为的意思理解,举一个具体类似例子大致就是战略定力不变,因时因境在战术上做适当改变,抗日时期,二次国共合作,哪怕屠杀烈士曾经学海深仇,这就是权变之机,但是我党核心依旧宗旨不变的。甚至当下国家,也是致力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为宗旨的大德目标下,在具体环境中与美斗而不破的战术处理上。。。把这话推到自己修学上,毕竟学论语是为己非为他人,其实大概就是树立目标要高,而具体环境则要因时因境的有所作为。儒家早就有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其实脉络一致。当然见仁见智,各有表诉,举一得三本身就是论语学习之道。因为论语很多语句本身没有非常清晰的上下文界定,而是类似高度抽象的论断式推理方式,在各种理解上就会有各种歧义和演绎的表象。 xx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出人?应该是出入吧?
管理员回复: 已纠正 spiky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大德与小德的角逐,为了接近中庸,较理想的匹配是“不逾闲”和“出入” 井稻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呵呵,搞笑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不就是不注意小德最终会滑向罪恶么.,,,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又懒又不注重私德,你能想象他有所谓的大德....陈赓点评顾训章在还未叛变时就感觉这个人江湖气息,个人作风都有问题会可能导致背叛.过去名人看人都是管中窥豹,这种论断本身就是有问题......如果非要在上面细究大体,就是权变上,可以出入.也就是非经常性的,不得已的.如果对己马虎视为无关大节.终究就是侥幸. 队长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这是美德,可如今太多人不重视大德,专门用放大镜看人的小德,媒体如此,父母也是如此,真理只是少数人掌握,大多数人斤斤计较。 彭氏乐谈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嘴巴两片皮,怎么说都对。你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我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你说“姜还是老的辣”,我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同样一件事情,大领导干了叫生活小节,中领导干了叫作风问题,要是我干的,那就叫流氓行为! 十八子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和孔子评价管仲差不多 晚熟青年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讲得好,很有道理和哲学性,两全其美的事太少,抓大放小,这个“大”关键也是要符合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 2Y。 评论 子夏曰:“大德不逾:小德出入可也,而不是人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