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原文】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
 
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
 
【翻译】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解读】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孔子听到后,不以为忤,亦不以为耻,还很坚持:这就是礼啊。孔子这种“每事问”的行为体现了他谦逊好学的态度,认为学无止境,故虚心向人请教。同时也说明他对祭祀大典的诚敬谨慎,不以问人为耻。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豆腐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慎重对待太庙之礼,没有不懂装懂,没有自以为是,而是入乡尊重俗,每个事都谨慎确认。 姊:私亼專宠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臧谷亡羊尔,以好学为名,在不合适的场合平凡发问,这本身就不是礼。 柿子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此是孔子早期入太庙,力求谨慎才每必问,“鄹人之子”。 阿菠萝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入太庙每事问,肃、慎也。因为太庙里的祭祀,处理的是与祖先甚至上天的关系,所以要极其严肃认真恭敬谨慎。每事问,理应如此,故曰是礼也。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要说懂装作不懂,不太可能,孔子不是这个气质。我认为跟“敬”有关系,太庙重地,孔子事事确认在先然后实施,这确实是“知礼”的表现。不懂装懂,或者懂不懂无所谓的浑浑噩噩,才是大不敬,才是“失礼”。 苹果树下的毛毛虫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礼从心来,而每个人的礼又不一样,问言辩伪达知,难道不也是礼吗? 风出三峡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因伛为恭。不能招别人讨厌才是基本的礼。 风出三峡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老二言辩而伪,每件事都问,不是请教,是考验别人。 梳风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每事问,体现了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知是知。 666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是礼也?钱穆先生以问句解,更通顺。八佾篇为孔子对当时失礼的种种批判,孔子每入大庙而问,实际上是对庙中失礼做法的委婉讽刺和抗议。 翔哥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话虽说,不懂可以问,但是一点都不懂,怎么知道从哪里问起。所以遇到能问出门道的人,人家还是懂得滴 123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正因为懂才会对每一步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询问。什么都不懂,两眼一抹黑,还能问什么?就只能不懂装懂随波逐流而什么都不问了。 Tony浩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礼,不懂就问,是对待礼器庄重严肃,是谦逊恭敬,正是礼。礼,不用在乎他人的嘲讽,不用关心有没有他人给的虚名,一如既往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明月之子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严谨态度值得称赞 猫哆哩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入乡随俗皆为礼 队长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虽然说孔子对夏商周的礼制都有深入研究和了解,但是到了一个地方当地的礼制会有些变化为了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所以必定有所出入,所以孔子会详细问缘由,弄清楚每个程序的设计初衷。 星空·逐梦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这就是所谓的“验证”吧。孔子在第九章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仍然谨慎地“征之矣”。 青花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故意装作不知道,这就是“礼”? 爱哭的人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过分谦虚等于骄傲。 匿名游客 评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还是有理的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