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原文】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①。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羊杀而不烹叫'榨”(烹熟则叫“飨”)。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
 
【翻译】
 
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典故】

古时把每个月的初一称为朔。古代的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朔政颁发给诸侯,叫“告朔”。《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诸侯在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郑重。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末期,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鲁国自文公起不再亲自到祖庙告祭,而有时还是会供一只羊应付一下,羊存则表示告庙之礼还没有完全泯灭。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告朔时候用的饩羊,孔子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不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
 
【解读】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按照周礼,每个月的初一都应到祖庙参加告朔饩羊之礼。可是,当时鲁公已不亲自到祖庙之中进行“告朔”了,只是杀只羊走走形式,徒有其表而已。子贡认为,既然国君都不参加了,那么羊也不用杀了。可是,子贡的这种想法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在他看来,若是连祭祀的羊都省掉的话,告朔饩羊之礼可就完全被废除了。从孔子的话语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希望保留杀羊献羊的仪式,哪怕那只是一个形式。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做法显然是忽视了礼仪形式的重要性,不知仪式在礼制中的真正用意。告朔之礼虽然荒废了,饩羊的供奉也已有名无实,但是这个仪式不能废。只要饩羊仪式还在,这就昭示着告朔礼的存在。告朔之礼还存在,诸侯就有履行的义务,这是为人臣者的本分,也是礼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后世之人在看到饩羊仪式后,就有可能探究原委,进而恢复这项礼制。但是,现在若是将羊去除的话,告朔之礼恐怕从此就会消失了。天子也不会再颁布历书了,诸侯也不行告朔之礼了,君臣的名分和等级关系就会更加模糊。这对社会的稳定显然是不利的。
 
礼制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礼的内在精神,一个是礼仪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祭祀祖先的礼制,既有慎终追远的大孝观念,也有上供、酹酒、叩拜等仪式。有时,有人祭祖纯粹走过场,没有怀思祖先的敬诚之心,但祭祀形式却不宜废除,只要这个形式保留下来,对传承乃至复兴祭祀文化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连仪式也没了,祭祀之礼就彻底失落了。再比如,古代皇帝上朝,君臣之间有严格的朝仪,权力再大的臣子,也应该行礼如仪,这样臣子就不容易作乱。而在汉魏之际,曹操、司马昭这样的权臣则破坏朝仪,所谓剑履上殿,赞拜不名,不再走形式。接下来,就是改朝换代的篡权行为。
 
古代的礼,现代仍有所保留,不过已经变化很大了。比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这些都可以视为古代礼制遗存。这些节日和庆典,即便纯形式,也应该保留,这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意义可能超出一般人想象。用现代的解释,礼就是制度、规矩和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有些时候,必要的仪式还是得有的。比如,机构组织的周年庆典、升旗仪式、学校的开学典礼,甚至是学生上课前向老师问好、新领导的就职仪式、新员工介绍等,这些形式对于人心的凝聚、规矩的形成、事业的推进以及秩序的稳定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吟风以归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如果国君都不重视了,保留这种形式还有必要吗?杀一只羊还有必要吗?谢良佐认为,这只羊是告朔之礼的薪火,只要此礼的形式还在,其他的诸侯就必须遵守,如果废掉这只羊,则告朔之礼就完全不存在了,只要等待有王者兴,则此礼能重新采用。羊存则礼亡,羊亡则礼存,故夫子所以爱其礼也。 徐行吟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两种选择很有意思,一种务实,经济上节省且将本来就已经名不副实的礼节删繁就简,一种务虚,思虑深远保留原本的礼节来彰显坚定不移的立场,孰是孰非难以一言评价。现实生活中务实务虚缺一不可,杀羊还是不杀,得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考虑,不可偏执一端。 阿菠萝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我爱其礼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令孔子如此坚持。每月一次,且不说费羊,不烦吗?不是说好了敬鬼神而远之吗?繁文缛节的礼还是礼吗?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突然想起了彩礼、婚礼和葬礼。维护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代价,没有代价的关系实际上是虚无缥缈的,但是代价过高也会歪曲关系的实质,特别是开始攀比之后,关系就更变味了。子贡想去掉饩羊,是一端;如果违制大操大办,又是一端;“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苹果树下的毛毛虫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两人出发点都是好的,孔夫子的理解似乎更有道理一点,我们可以从侧面分析,如果子贡为了羊是为了彰显自己仁爱的德行抑或是本心所致都是可以理解的,前者为了自己,后者为了羊,而孔夫子的理解是一个人为了羊而不注重礼,难道羊竟然比你自己的德行都更为重要吗?如果是这样无非是假的;如果是为了自己彰显德行而不注重礼,那么你的目光是不长远的,行为是虚假的。因此我理解为无论从自身还是外物而言,如果失礼,这样做都是不应该的,就像一个人为了钱而失去德行,这样做也是不长远的。我从这则故事也可以能体会到一个人如若要讲道理,离不开本心所想或者自身德行,否则是不成立的。 一叶知秋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是赞同去还是不去?这头羊最后去没去呢? 好好爱自己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这里夫子强调形式,但是在“绘事后素”中,却是强调实质。到底如何把握尺度? 一本假正经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一个站在羊的角度考虑生灵的生命问题,一个站在人伦角度考虑师徒间的礼数问题,为了成全所谓“礼数”,羊大可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为了平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牺牲很多其他的东西、牺牲其他物种生命是可以的,甚至是可以被推崇的。这不就是人类最恶劣最虚伪的一面吗 知己难觅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我觉得春节放鞭炮这个仪式不该废,现在的春节完全没有年味了,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现在的党领导不靠礼制治天下,我们都比以前好很多,礼制走了几千年,最终还是失败了,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种麦插秧造房磊仓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用仪式感的庄严肃穆增加氛围,使人的内心更加虔诚纯粹。孔子要强调的是内在的,不是只有其表。 队长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我想可能当时礼崩乐坏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孔子想要力挽狂澜,可惜他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寄托希望,大家既然内心已经没有祭祀的虔诚,那么也要保留仪式,以便等到风气好的时候迅速恢复过来。 强音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生活要有仪式感 子余子余。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我觉得,是因为当时礼崩乐坏实在没有办法,所以面对那时的背景,孔子无奈只能先保证礼仪,保证程序上周礼的传承,而避免这只羊的去除成为后面一系列进一步礼崩乐坏的开端。这是形式主义、表面功夫吗?或许如今看来,是的。无论如何,如果那个时候真的能维持一个明君+贤臣的局面,又何须夫子四处奔波呢?封建社会阶级压迫下,国君都不重视礼,怎么动员人民一起重视礼仪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夫子的言论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子贡更不是一个只停留于思想层面的学者。 南木峰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所有的言语都是谎言,当行动起来时,言语才能被定性,在这方面,孔子当为知行不合一之大家。不说是他言语错误,而是思想上的巨人压垮了现实的脊梁,白话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无准确规矩,一张嘴规他万千礼法。 -Despot★霸气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还是表面功夫 Sunny 评论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那反过来讲,如果礼内在的精神十分盛行,那是不是这只羊就可以省去?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