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言
首页
动态
搜索
公众号:5000言
手机扫码访问本页
公众号:5000言
登录 注册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全文
简介
思想
孔子
目录
视频
人物
名句
书评
儒学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当前位置:
主页
论语
八佾篇
【原文】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②,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庸也称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②遂事:已完成的事。
【翻译】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说:“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些话,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解读】
如何对待过去的错误与失败
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都有长久统治天下之意。而周朝用栗木,鲁哀公不明白周武王为什么会弃松柏不用而选择栗木,所以问宰我。鲁哀公身为周王室的宗亲,又是鲁国之君,自然知道神位的重要性,故有此问。宰我明白回答说:武王选栗木,就是为了让人民害怕,进而安心接受自己的统治。关于栗木的使用,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确如宰我所言,意在威慑百姓;二是表示敬畏天命,提醒自己执政时要战战兢兢。
从孔子听到宰我的解释后的反应来看,周武王选用栗木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恐吓百姓。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告诉宰我,事情过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实多说无益,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这种思想利弊兼有,对后世影响极大。
从有利的一面来说,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能使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倘若将过去的错误或失败时时挂在嘴边,说别人可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说自己则会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总之是不好。所以对于一些木已成舟的事情,多说无益,无需再去浪费力气。比方说,东汉时期的大臣孟敏,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买过甑。有一天,他绊了一跤,担子里的甑被摔碎了,他站起来后头也不回挑着担子就走了。于是就有人问他:“你的甑摔坏了怎么都不回头看一眼呢?”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道:“甑既然已经摔破了,我再看、再心疼,它也不会恢复原状了,还不如想想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大度,一种宽恕自己的既往不咎的豁达。当然,对别人的错误或失败秉持这种态度,也是一种宽容与豁达。
从不利的一面来看,这种观点是中国人形成健忘性格。在面对过去的罪恶与失败之时,中国人多半会秉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的心态,缺少必要的检讨和反省,以至于我们总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我们不能对过去的错误一点也不说、不讨论,应该积极“内省”,只有通过反省,我们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
上一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下一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共
0
条评论
最新
最早
加载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
登录5000言
账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未注册过5000言的手机号, 我们将自动帮你注册账号
登录5000言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