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原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亡(wú):通“无”。
 
【翻译】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解读】
 
文化是国家存续的命脉

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礼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礼乐”代表的是文化制度,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典章制度。在他看来,“夷狄”之族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不懂得礼仪。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难长久生存的,更不值得赞许。诸夏之国因为有着“礼乐”文明的传统,即便是没有国君,也能靠这些典章制度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这要比只有国君而没有“礼乐”制度的“夷狄”之邦好许多。
 
后人对本章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诸夏不如夷狄;二是夷狄不如诸夏。这两种解释虽然截然相反,但却也各有道理,都能说得通。
 
第一种解释是指华夏诸国连“蛮夷”之邦都不如。在春秋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为“夷狄”,都属于外族。可是,他们虽然身为“蛮人”,但还知道君臣有别,社会还算稳定。但是,诸夏之国却竞相践踏礼制,藐视王室,毫无国君之念。有诸侯胁迫天子的,有臣子专擅国政的,完全不讲规矩,无视礼乐的存在,更不要说什么君臣有别了。这种说法是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发出的感慨,意在指责诸夏之国僭礼的行为。
 
第二种解释是说蛮夷之邦虽然也有国君,但是他们不懂礼乐,还不如中原之国没有国君时安定呢!这种说法意在说明礼乐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阐述了礼乐在文明的传承中的重要性,本章译文按此解处理。在这种解释中,孔子依然将当时的夷狄视为野蛮和没有文化的民族,而华夏众国则是有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即使国家灭亡了,只要有文化和精神的存在,整个民族都会延续下去。倘若一个民族没有或失去了文化的传承,那么这个民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其言下之意是说,道德礼义要比君主的存在更加重要。正所谓无“礼”不成章,无“礼”不成国。
 
其实,孔子用“夷狄”一词,并没有贬低各族的意思,他只是将其视为道德文化方面的代名词而已。也就是说,夫子将不太重视礼制的人叫作“夷狄”,将重视礼制的人叫作“诸夏”,与地域没有多大的关联。在他看来,一个不讲礼制的国家,人们就不会受到规范的约束,极易引起社会的动乱。没有共同道德规范、文化心理和民族信念,一旦动乱很难恢复。反过来看,倘若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自觉遵守礼制,有着共同信念,这个民族或者国家即便动乱,也很容易重建起来!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强调了“礼乐”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弱化礼乐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他看来,一个不讲“礼”的国家和社会,是无法正常运转的。同时,作为现代人,大家也要多进行反思,我们一直声称自己为华夏子民,为礼仪之邦,可是究竟还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呢?倘若我们失去了这些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民族还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吗?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5000言911900819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孔子感叹,华夏诸侯犯上作乱,社会动乱,还不如蛮夷。 程回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读经典及古史,判断的标准与其猜测当时的意思,不如返回自己内心求答案“我的这种理解,是否有助于我打开心胸、提升境界?” 徐行吟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能做诸夏之君的,只有周天子。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诸夏连夷狄都比不上 道纪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越来越认可华夷之辨。都二十一世纪了,西方的白皮还是没有开化,还是“夷狄”。看看近期的爱波斯坦的萝莉岛事件,西方哪里有什么自由民主人权。而我中华民族 是龙的传人 当之无愧的天选之人。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以孔夫子反躬自省的求仁精神和当时礼坏乐崩的现实状态来看,这句话应该是哀叹中原之意。自己都这样了,哪里还有脸面去讥讽别人呢。 5000言317302228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一句话表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语言要都这么模棱两可,还说它何用? 5000言317302228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夷狄还有个贤明的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这是另一个解释。 阿菠萝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孔子说:夷狄尚且还有君长,不像中国已经没有了君长了(本来是有的)。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主编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两种解释都贴出来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鸿鹄九德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不是比不上的意思,是不像,不像某些人。蛮夷之地尚知君臣之礼,不像各诸侯国已经乱了伦理。 卡夫卡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句话用程子的解释最好:夷狄尚且有君长。不像诸夏僭乱,无君无长,无上下之分也。 Tony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为什么那么爱用“哩”? 疯狂的石头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文化的复兴,才是中华的复兴。 禅坐的太阳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是翻译很好,符合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是如此解读的。 每天都做白日梦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其实这篇和上面几篇是连起来的,季孙氏破坏礼仪,孔子骂他人而不仁,孔子弟子问他礼,然后他感慨连夷狄都有君主,不像华夏各国没有君主。 队长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我想孔子想说的是,国家,民族的文化乃是发展基础,人的生命会终结,可是文化则可以世世代代流传。 猪小九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而针对这一问题,亚圣孟夫子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维护礼制和社会秩序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为主力,人民知礼尊礼守礼国家社稷就会和谐稳定,而高层少数人也无法再利用人民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礼制,故礼乐仁和要实现的话,就必须以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理念来践行 猪小九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才是夫子的感慨,我们华夏子孙行有不得,就应该反求诸己,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解决,自身有问题还看不起别人这是儒家精神吗?对得起先贤们的教诲吗? 猪小九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个翻译是错误的,有必要纠正,儒家精神最基本的修养之一就是反求诸己,故夫子是不会说什么夷狄之地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强这种话的,这不符合儒家精神,夫子之意是连夷狄之地都知道尊重君主,君臣有别,我们华夏诸国却有诸侯胁迫天子,大夫藐视国君这种践踏礼制的行为,难道我们连夷狄都不如吗? 西风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个翻译正确。有些书翻译成蛮夷也懂得尊重君主,无稽之谈。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在老夫子的思想里特指缺少礼乐文明的民族,诸夏的某些族群如果缺少礼乐文明也称为夷狄。孔子的意思是,缺少礼乐文明的夷狄即使有君主,还不如有礼乐文明的诸夏,即使诸夏缺少君主。礼乐文明在“君”之前,文化才能区别诸夏和夷狄,而不是用有没有君主来区别。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David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限制人性自由和创新发展的(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应当主要予以剔除;对于劝人向善的(佛教、儒家)、孝敬父母、爱民如子的、变法兴国的,促进社会向好向善发展的,以继承为主。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论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biesfu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夷狄之有君,天火同人象。虽暂时一统,然文化支离破碎,有治人无诒法。不如诸夏之亡也,天水讼之象。虽周期兴亡,然文化一以贯之,有乱君无乱国。 搂宝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从古至今哪个朝代又不是礼坏乐崩呢? yanglu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纵观古今以及衡看各国的治理,文化、制度、国君同等重要,要使三者达到平衡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文化、制度、国君的平衡度不同,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关键。 史迪奇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不像。孔子说:“夷狄都有君主,不像中原连君主都没有了(更谈不上讲礼节了)。” 无为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给解读点赞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这个很好 烟花、巷陌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还不如 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少了个“中”? 烟花、巷陌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叻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 周叻地区”是啥呀?周边吧? 河小米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亡字的拼音拼错了 暖色镜头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孔子真的是远见卓识! 夜郎王 评论 子曰:“夷狄之有君:??沙发!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