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解读】
 
做人乃一切之本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无形而又无价的人格魅力、个人品牌,这才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大家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是殷朝最后一代君王,尤其以残暴闻名。

纣为了个人享乐,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7年的工夫,在京城造了一座鹿台。这座鹿台长达3里,高有千尺,登上鹿台眺望,云雨好像在它下面。在鹿台四周,纣命人盖了许多园苑,把许多珍禽怪兽都搜罗在里面。接着纣王在鹿台上又建了一座高大的摘星楼。他和美女们在楼上饮酒宴乐,朝朝笙歌,暮暮曼舞。后来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以表示此地朝夕歌舞不停。

仅史籍上记载的纣王的各种荒淫暴虐行为,就达到70项。纣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打造了许多残酷的刑具。其中有一种叫炮烙的刑具,把带格的铜柱,横放在通红的炭火上,叫犯罪的人光着脚在上面行走,走不几步,人就摔落下来,掉在炭火里活活烧死。朝歌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纣和他的妃子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走过了溪水。妃子对纣王说:“小孩骨髓正在兴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水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小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妃子的话是否对。为了记住纣王的这一暴行,人们把这条溪水取名为“折胫河”。

由于纣王暴虐无道,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逃跑了,一本叫《太公金匮》的古书上说:“太师少师抱其家器乐器奔周,内史向挚载其图法亦奔周。”这些大臣基本上都逃到了一个叫“周”的地方,也就是周武王的国家。周开始是一个附属于殷的西方小国,位置在今天陕西省的渭水流域,乘着殷朝的政治混乱,周逐渐强大起来,在周文王和武王两代的治理下,实力越来越雄厚。周武王善于用人,在他周围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姜尚、周公旦、召公夷等,周武王靠着这些人,将国家治理得愈加繁荣强大。

与“德不孤,必有邻”相对,丧失德行之人,也必将众叛亲离。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就联合八百诸侯在盟津(今河南孟县)会师,同时还联络了今湖北、陕西、山西一带山区的八个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历史上记载,周武王的大军在一天夜里到达盟津南的黄河渡口时,夜明如昼,八百诸侯都兴奋地高歌猛进。

当周武王大军直逼朝歌的时候,纣王仍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毫无准备,军队都开到东方打仗去了,一时抽不回来,只得临时把70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前去抵挡。但这些奴隶早受够了殷纣王的暴政,因此当这支奴隶大军刚一和周军接触,便马上掉转矛头,倒戈奔向自己一方的将领。周军乘势大败纣王军队,殷纣王只得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朝歌。纣王奔回朝歌以后,知道大势已去,昏昏沉沉地登上鹿台,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到身旁,一共围了5层,然后点起一把火自焚了。

当周兵攻进殷都时,鹿台已经被熊熊大火烧成了灰烬,只有纣王的尸体由于有珍宝的包围,还没有成灰。周武王驱车赶到鹿台前,按照当时的习惯,对着殷纣的尸体连射三箭;又跳下车来,用宝剑刺穿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黄铜大斧砍下他的头,高悬在一面大白旗的顶上,向人民示众。以示这个万恶不赦的暴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德行所指,人心所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正道光明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平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曲高和寡‘怎么说?<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阿菠萝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孔子知道这结果。但孔子可能不明白这结果对于人的终极意义。其实,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寂寞的甚至是虚无的。德不孤必有邻,这是对人最高的奖赏、最大的慰藉。 5000言577100583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许邻跟朋一样,不必拘泥于时空和具象,就像孔子一样哪怕等到几千年才后人对他的认可和共振也是与其为邻。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乍一听像自我安慰,但通篇的气质不是无可奈何啊,所以应该是一种笃信。追求仁德不会是孤寡之路,追求仁德的人也不会形单影只,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德”的本义在于良善,在于替他人着想,在于利人利己、达人达己,要是这样都能孤寡,那靠什么才能团结人、聚拢人呢? Sun℃暖光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MandyLee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由德性散发的人格,国格魅力,将会把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实现天下大同 etrf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这就很容易检验了,德既孤,无甚邻。想一想和我们交往的人多不多,交往时是否处于正确的地位,用了正确的方法 sbhumgny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这是一位在千年前的理想主义者发出的感叹,可能孔子先生也感受过这样的孤独然后说出了这一句话。德行高尚的人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的! king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德差不多相当于“生态环境”、“共同体”之类的东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无论是自然生态、政治生态,还是企业内部氛围、学校学习氛围等)不是某一个、某一方能独立构建起来的,必然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德不孤,必有邻”。 一坨野屎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谢谢很有用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做人乃一切之本 林子 评论 子曰:“德不孤,必: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翻译没有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