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①。”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②,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斯:就。

②有恒:有恒心。这里指保持好的操守。
 
【翻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看到了,能够看到君子,这也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看不到的了,能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盈,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很难保持好的操守。”

【解读】

这一章表明了孔子对当时现实的感叹。对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认为在此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理想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以无作有、空虚却假装充实、贫困却冒充富裕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 2017- 5000yan.com | 商务合作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