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①九夷:泛指东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翻译】
 
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鄙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鄙陋呢?”

【解读】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仁德修养,是不怕外部环境的艰苦的,强调了修养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那里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居住,传播文化知识,改变其陋风旧俗,开化人们的心智,教以文明礼仪,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君子可以改善环境的固陋,而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改变品德的高尚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落难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粗浅的个人感悟。夫子此意意味着大道已成,非但出淤泥而不染,且可教化众人,不论身居何处,我自有金刚不坏之身;而孟母三迁呢,却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境,那时孟子大道未成,故要避开鄙夷之地。现实中呢,深刻感悟到周围对于个人影响真的是极其巨大的,学道之人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工作,社交等)又能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呢,大多数都是道不同且不得不相为谋的人,这就是极其矛盾且痛苦的。久而久之,我会发现,真的会被那些人影响,主要原因肯定是自己的道行不深,那么与那些无法隔离的非道之人相处时,除了尽量远离,还有什么办法呢。 徐行吟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Dr.D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德之所在,必是风水之宝地。 阿菠萝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夫子要离家出走?气话也。子欲居九夷:家国不像家国,夫子很失望。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家国不像家国,夫子很失望。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孔夫子认为,九夷之地或许自然和社会土壤相对鄙陋,先天条件不足,但是如果愿意接受孔夫子的改造,还是有希望兴仁道的,自己可以去试一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原之地已让孔夫子感到失望,其鄙陋更甚于九夷之地。也说明了孔夫子锲而不舍的担当精神,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真骨血。 七十二渡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这段解读的透彻。子欲居九夷,目的就是兴教化,复礼乐,一展平生之志。 鸿玄一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德不孤必有邻 五五开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贤者不陋,愚者陋矣 拒绝某种人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君子是洁身自好的,不会被世俗同流合污,纵使在破不堪言的地方也能安贫乐道。 木叶_☆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夫子居之,蓬荜生辉 ′Nami,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九,0~9,九為數之大;夷,夷狄蠻戎之統稱。九夷,極度簡陋之地。 元哥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孔子在那个时代就知道玩团结少数民族 雲飛羽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溪碎的心情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君子不把眼前的困苦艰难放在心上,而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努力改善境遇!随遇而安!所以每天都新的!美好的!因此,王阳明居于龙场才说出: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这能怎么办!到那里都做个君子呗! Hizz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在youtube上,有韩国人拿这句话,说孔子都想去他们朝鲜半岛居住,而体现他们那里比中原好。笑了。 队长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凡人物质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圣人是求知,洞察一切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队长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这句印证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后人,刘禹锡“陋室铭”作了详细阐述。 二十五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此处的君子是指孔子吗?如果此处指孔子是否与其自谦性格不相符合? Saturn'sRing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是否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精神相同呢? 山有木呀木有枝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茅草屋飞出个金凤凰,你还觉得茅草屋简陋吗? 春风十里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心正其行自正 阳光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 俺就住在九夷,何陋之有,琳琅满目,繁华至极。 条龙服务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翻译第一句有错别字,居庄应改成居住吧?
管理员回复: 已更正 / 评论 子欲居九夷。或曰::大人,我认为此事必有蹊跷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