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问政

经过陈蔡之厄的风波以后,孔子师徒暂时在负函住下来。叶公是楚国有贤名的大夫,姓沈,名诸梁,字子高。因为他的封地在叶,故人称叶公。叶公对孔子这位来自北方的名人很仰慕,便前往拜访孔子,并向他“问政”,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近处的百姓都喜悦而拥护你,使远处的人向往前来归附你。
 
叶公想了想孔子的话,很有感慨地说:“这是纲领,也是目标。能达到这样的局面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会听从您的教诲,努力去做。”
 
一天,叶公告诉孔子说:“在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却站出来告发了他。”孔子历来主张以孝为本,听了叶公所言子告父的事情,十分反感,便说:“在我家乡,正直的人却与他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也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的这个观点常常受到人们的误解,在这里需要作具体分析:第一,欧美的法律也规定一定范围内的亲人间不能够互相作证,一是防止他们串供,更重要的还是不希望亲情因此而受到摧残。父子关系往往代表着最基本的伦常,一旦父子亲情崩溃,往往意味着伦理基础开始瓦解。如果人间的温暖消失了,那么,即使法制再严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儒家所强调的人伦秩序以及个人价值观的自觉,不是由外部强加上去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而在其中起推动作用的,就是礼。与法相比,礼更注重个人内省,可以使有犯罪意向的人萌生羞耻之心,从而不敢触犯法律。
 
第三,儒家认为,要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当然不可以没有法律,但法律的作用其实是治标不治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意由心生,要改变人们的犯罪意图,就要改变他们的内心,使他们能够自觉自律。怎样才能让人变得自觉自律?除了法的威慑作用外,更多的还是要靠道德的约束作用。看来礼的作用,其实是试图从源头上解决犯罪问题。
 
综上所述,孔子的观点中自有一种人情的温暖在,而且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天理、法律、人情还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
 
又有一天,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从何说起,便没有回答。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子路道:“仲由,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学习知识不感到疲倦,教育别人不感到厌烦,他奋发努力,乐于此道而忘了忧愁,甚至感觉不到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孔子在负函期间,楚昭王本欲重用孔子,派遣使者奉币来聘,还打算将书社地七百里封给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阻拦,没成。孔子在楚讲学,在当时比较落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了中原文化。
 
一次,孔子乘车外出,有位狂放的隐君子名叫接舆的人,从孔子车旁走过时,歌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说:“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从政者心肠坏透了,你是改造不了他们的”。孔子听罢,下了车,上前追上接舆,有礼貌地想与他谈谈,可是接舆无意攀扯,急匆匆地走开了。不久楚昭王去世,惠王继位,孔子先后派子夏和冉求到郢都去见楚王,都未果,孔子辅佐楚王实现仁政的愿望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