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这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非常丰富。他还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深入钻研,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主张。
 
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重在学。他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整部《论语》就是孔子主张的为人处世的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是从社会实践中来,是在做人做事上去体会。孔子主张“博学”,诗、书、礼、乐、射、御都是日常所习。
 
孔子生活的时代,天下纷争,礼崩乐坏,孔子一心想恢复西周初期的礼乐状态。他不仅自己学习礼乐制度的内容和操作规范,还教授给学生,希望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努力,使整个天下达到西周初期的理想状态。因此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且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小鸟反复地试飞。小鸟在反复的试飞中体验、练习,不断校正自己,终于一朝能展翅腾飞。我们要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即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开始进行反省审视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乐趣,就会“不亦说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