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原文】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③,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④?"
 
【注释】
 
①微:如果没有。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的句首。
 
②被:通“披"。衽(rèn):衣襟,“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
 
③谅:诚实。

④自经:自缢。渎(dú):小沟
 
【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解读】
 
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里,孔子与子贡谈论的是“管仲不死君难”是否为仁。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仁者,甚至连忠臣也算不上。但是孔子并不这样看,他说管仲虽然没有为国君而死,但他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让社会战乱稍安,百姓安居乐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贡献巨大。不仅如此,管仲的恩德还泽被后世。如果管仲当时追随公子纠死掉了,历史将会是另一个样子。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对召忽的死并未加以贬斥,当然也没有说死于君难就值得赞赏。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一个人生也好,死也好,这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如何使这种选择更富有意义,更有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有的人活着,为非作歹,给社会造成了危害,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价值,死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还有些人他们可能选择了生,也可能选择了死,但是无论他们作何选择,其生命都更具有价值。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然生与死还可以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呢?司马迁忍辱而生,为我们留下不朽的《史记》。司马迁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学习刻苦,10岁习诵古籍,师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20岁时就游遍大江南北。任郎中后,司马迁又出使巴蜀,考察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并随武帝出巡,游历四方。其父司马谈临终前,希望他能实现自己的夙愿,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撰写一部传世史书。司马迁42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同僚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而获罪入狱,并以“诬上罪”定为死刑。司马迁被人误解,痛不欲生,本欲引恨自裁,但因《史记》尚未完成,才接受腐刑,忍辱求存。出狱后,司马迁受任中书令,为的就是方便参阅朝廷收藏的大量史籍,便于撰写《史记》。后人多对司马迁的行为表示不解,但却不明白他的苦心。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好友任安倾诉了衷肠,他说自己对朝廷之事已毫无兴致,昔日铭心之辱使他“肠一日而九回,君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下发背沾衣”。自己之所以选择“隐忍苟活”,是因为夙愿未了。我们说,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死,就没有《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问世了。恰恰是他屈辱的生,发挥了生命的最大价值。
 
文天祥选择的是死,而他的生命因为这个选择而更有价值。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1274年秋,元军逼近宋都临安,宋帝下令官员兴师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勤王军”,与元军展开搏杀。由于当权宰相陈宜中对元兵妥协,元兵得寸进尺,步步进逼。1276年,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和元军谈判,但被元将伯颜扣押,并遭到元将的威逼利诱,但他毫不动容。到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机脱逃,历尽艰险重归朝廷。之后,他又外出招募军队,向元军展开反攻。由于他所组织的军队没有战斗经验,最终被元军击溃。1278年,文天祥因叛徒出卖,再次成为元军俘虏。路过零丁洋时,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宋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历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无比佩服他的气节,亲自劝降,文天祥依然守节不屈。元世祖无奈,只得下令处死文天祥。面对元廷淫威,文天祥没有屈膝投降,而是慨然赴死。他以自己的死,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人生丰碑。他死了,但是他的气节永远活在后人心中,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他的死,可谓重如泰山。
 
因此,不论我们如何选择,不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都要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能为人民、为社会做些什么,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鸿冀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孔子说管仲“仁”,基于两点:一、尊王攘夷,息纷争而止刀兵,使天下生民免遭生灵涂炭之苦;二、实施仁政:发展经济+礼义教化。前者大义,后者大仁。这都是孔子十分认可,也有羡慕,因为孔子终其一生求而不得。不过也因管仲有这么好的机遇,得时、得地、得人,却未能继往开来,由霸道而入王道。实可惜哉 123456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我自己84岁者也。。。 七十二渡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孔夫子,智慧不输于仁德。二者并有,方可成圣。 阿菠萝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孔子大概是认为匹夫匹妇之为谅也。管仲不能死又相之,尽管不能过多指摘,然而“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单凭这些,在仁义方面,其实真不能说有什么作为。盖因仁义存乎一心,非心之所出,即使有大功亦仅仅是大功,仍然不是德,仍然不能算仁。 匿名游客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孔子回答了“不能死,又相之”的意义和价值,远非“匹夫匹妇之为谅”可比,却対“仁否”避而未答。 晨曦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将齐国比作当今社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比作两家大的公司,一家公司垮了,但国家还是一个国家,管仲选择继续发挥自己作用,为另一家公司效力,推出尊王攘夷政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壮大齐国,福泽平民百姓以及后人,实现大义。文天祥选择死因为自己的心已经随国家一同灭亡,自己不能为灭国敌人效命,以死名照汗青,警醒后人。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的先辈也是以死明志,原则问题上,国家层面上,不能苟且偷生。 轶想天开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是死,是活,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需要判断死或活所带来的价值。就管仲而言,死了没有任何价值,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他活下来,我们当下以为他的价值是成就齐桓公的霸业,其实不然,孔子看重的是管仲延续了中华的文明,因为他打败的是外族入侵。管仲当年投降时,肯定大概率没想到自己后来能为中华文明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估计死前也不知道。但是,从后人的角度看,管仲的“无心”的成就就是伟大的,他也成为孔子心中的“仁人”。而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文天祥一样,觉得只有死,才更有价值,他们是想过活下去也搞不出什么名堂。这种人中国历史上不少。对于吴三桂,我们当下是一致把他当汉奸对待。但是,如果吴三桂后来推翻了清朝呢?我估计评价就可以翻过来了。以结果论英雄,其实是一个好标准,至少客观。最后再试想一个案例,假如你的公司业绩不好,另一个公司挖你过去,从“仁”角度出发,你去不去?我认为其实关键不是去不去,而是未来如何干出成绩!如果你能在现有公司干出成绩,多少钱挖你也不应过去;如果你能在另一个公司成功,那就过去。但是能否干出业绩是未来的事,当下如何知晓呢?我的结论就是:不能当下得出“仁或不仁”的判断,要等未来再去判断。只要你后来干出了成绩,无关薪酬的高低,无关你是否跳槽,都是“仁”,反之,没有成绩,就是不仁。 Mrwang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圣人对“气节”有不同理解,不知道他怎么理解“嗟来之食”?同样是小节,生命同样有价值,但一个要活,一个宁死。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活着才更有意义,才更值得期待。谅就是原谅宽恕之意,“为谅”就跟为难为仁为师为政类似,是指怎么样对待宽恕。如果公子纠死了,管仲愚忠,不能原谅自己,把自己了结在旮旮旯旯的地儿,那么他就是匹夫匹妇,白搭了。如果公子纠死了,管仲更愚忠,不能原谅公子小白,搞不清楚状况,为旧主复仇,或为旧主守节,那就更抓瞎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都有资格继承王位,未立之前各为其主,也就罢了,齐国那会乱哄哄的,本无道义可言,就此结怨根本就说不通。就像公司竞争一样,一家垮了,或者一家不待见你,你说我讲忠义,不去曾经的竞争对手就业,抛弃自己曾经的长处,不再为社会做贡献,那不傻么?而且缺德。恶性竞争胡挖墙脚、泄露商业机密或者以商业机密坐地起价等情况,另当别论哈。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这一篇解说可以,活着才更有意义,动不动叫人***,死了也说不出个道道来,那就是歪理邪说 希贤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平心而论,感觉夫子这种解释还是与他一贯的信条有违背吧,“与人忠”,管仲不顾子纠之私而相桓公确实是有问题。但是看孔子后边评论的“民到于今受其赐”,可能还是认为后者是大义,前者是小义,舍小义而取大义,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个角度来说,就又是以结果进行评判了,感觉朱子的解释就站不住脚了。 天马行空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孔子完全超脱那个时代 于管仲公正的评价。顿首顿首 804339642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慷慨赴死易,千夫所指难。 溪碎的心情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随其所好,以见其志欲。生命如何使用,在于个人的体悟和选择 苏简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每种选择都是一种尊严,都有一种意义。若韩信不忍胯下之辱,可能刘邦就创立不了汉朝——但,那又何妨呢?历史本来就是多变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做好当下的事才是真理 瑚琏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论语里到处都是大仁大义,从来没有愚忠的思想,现代人到处都是骂孔夫子愚忠愚民,封建糟粕,这些人都是瞎子吗? 圣保罗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说得够明白了,尊崇大局大仁大义为要,多辩无益。至于个人选择,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再以据评之罢了。 忠恕老人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文天祥是忠于自己的国。而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家事。和明朝的朱棣相似。很想知道孔子如果活到明朝会如何评价方孝儒? spiky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程子认为:此处重点不是生死之义,而是管仲先罪后功,亦可为仁。与此相反的是,唐之王珪魏徵,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此虽同为先罪后功,但不为仁。对于后者,我不理解。但,总的来说,成王败寇,以人心转向之先后,判断仁否,有难度。 随风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想到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Y.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对于我们,一个人活着如何更富有意义,更有价值,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清朝名臣于成龙,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和珅在世胡作非为,死后背负骂名,唾弃一生。感谢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贤王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这是我见到的真正的伟大的仁,仁不是有益于已,有益父母兄弟,邻里族人,是为普天下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正如无极中的反对刺秦一般,是为止杀,是为天下,是为大仁大义之行。 匿名游客 评论 子贡曰:“管仲非仁:尽管自己年龄还小,不能完全参透生死之间的选择如何如何,但认同一个观点,并追寻着——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感谢论语,吾辈自强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