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原文】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②。”
 
【注释】
 
①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
 
②鲜(xiǎn):少。
 
【翻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解读】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从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中庸属于哲学范畴,也是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却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骑墙”,而是一种完满状态。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谛听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具有佛经里的“真如”一样的内涵,也如老子的“道” fish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执中而无权,尤执一也。 烎燚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感觉中庸就是在道的中间态,不予极为目标,恒,但也需要调整,恒在两个极端中的状态最难,所有要有判定极端的能力。 细雨长亭归客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辩证看待中庸 老樊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之道,或不可道,或非常道? 804339642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现在的心理学走的就是这条道,研究基础就是大众心理作为基础,不偏不倚。 齐东野叟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个人理解,所谓中庸,用现在的话说:不走极端,不忘初心。 king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人很难长久与中庸处,非过,就是不及。 king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久:保持,持续,持久。 溪碎的心情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心得其宜,即是中庸 每天都做白日梦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应该是做到仁却不愚昧,机智而知义,追求利益不忘众人,有技巧而顺应自然,而且中庸是顺应时代的,这就是君子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至于做人,仁义为体,中庸为用。义,不同于世俗义气,它是公义。 匿名游客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适度!(对立的双方互为制约互为补充!),凡事要遵循适度原则。如能做到,堪称人精! 鄭寧遠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国的中是中央之国?还是大中至正? 发现知识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我宁愿装水的容器溢出来,也不愿意只点到为止,更厌恶只装一些。因为“事”这件容器,我实在不知道它有多么大。 憨悟人生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像正负两极,左手右手,有所不同,本意是相通的,左右都是手。阴阳相对,我们说白天黑夜,自然变换之理得,君臣同理。(不偏不倚,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实事求是,好比懂法和不懂法,如何做到两者之间。事物总体来说就是一分为二的,认识予以认知,认识不同,认知不同,好比君臣(大小,大众小众),由此产生了君主专制和民主平等.....) 阳光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前面有人说孔子思想不系统,零乱,是较客气的,事实上,孔子思想也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一会儿说仁是至德,一会说中庸是至德。看来编论语的学子真的太实在了。 心意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就是一种平衡 青花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有无相生。只有没法实现的目标,才有推广的意义。中庸之所以被推崇,就是因为说不清。 Henry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此处的“庸”应解释为“用”更为恰当,因为此文中“民鲜”后省略了谓语动词,这是在古汉语中非常罕见的,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紧挨着这个省略句的前面文章中出现了与之类似甚至相同的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且汉代的郑玄也是这么理解的 しにいくく 评论 子曰:“中庸之为德:元芳:我躺着看
Copyright © 2017-
参考资料:彩图全解论语.中庸.大学 /(春秋)孔子等著;思履,文若愚主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3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