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①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
 
【翻译】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解读】
 
学生的见面礼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无私的圣人,在收徒弟的时候,他要不要学费或见面礼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本章中,孔子对此作出了回答:“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这句话所表达意思是很明确的,但是,后人对这句话背后本意的理解却出现了重大分歧。
 
首先,“束脩”是见面礼而不是学费,这一点不存在什么争议。也就是说,孔子开私学,收徒讲学是不收学费的。孔子少年时家贫,但在成年以后,由于从政,经济条件有所改观。收徒讲学,是在他的中年和晚年,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不需要学生的学费了。并且,对于颜回这样贫穷而好学的弟子,孔子还予以周济。从史料和孔子的行为来看,基本可以排除孔子收取学费的可能。
 
虽然孔子不收学费,但孔子是收取见面礼的。关于这个事实,也没有异议。问题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何收取见面礼。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但重视学生的向学之心。如果自觉自愿送上“束脩”,说明这个学生是真心前来求学的。如果连见面礼都没有,其是否有求学的诚意就值得怀疑了。持这一意见者认为,是否行拜师礼,送拜师礼代表着问学者的求学态度。孔子一生重视礼仪,以此作为有没有求学诚意的标准。有这个态度,就加以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态度,那就算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没有“束脩”的见面礼,孔子就不会受他做徒弟。言下之意,孔子重视物质利益。
 
综合种种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观点正确理解了孔子的苦心,后一种观点是对孔子本意的歪曲。也就是说,孔子重礼,看重的是礼节背后的真诚的求学态度,而不是那些干肉。在孔子看来,见面礼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一心向学的表现,所以应该收取。
 
但是后来,有些做老师的却故意歪曲,强调学生应该向老师送礼。比如现在,个别老师贪图私利,心安理得地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会失去同学们原本的那份敬重之心,其教师的人格尊严也会荡然无存。更有甚者,有些极个别的老师还会故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借机索取学生的礼品,简直毫无师德可言。如果有人对此加以批评,他们不但没有愧意,还会拿出圣人收见面礼的行为说事,实在是可耻可笑。
 
正确理解孔子收取“束脩”的本意,既能清除一些人对孔子的误解,也有利于端正目前教育界不良的风气,所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职业道德,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传道者。
元芳,你怎么看?